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9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9 » 生态陕西,山清水秀地绿天蓝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生态陕西,山清水秀地绿天蓝

Year:2020 Issue:9

Column: 区域

Author: 文︱李晓燕 张仲德

Release Date:2020-09-05

Page: 64-66

Full Text: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美丽陕西建设,努力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绘就一幅山清水秀地绿天蓝新画卷。

以保护为前提,以绿色为基调的渭河生态区渭南段。

以保护为前提,以绿色为基调的渭河生态区渭南段。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多年来,陕西以务实举措,呵护三秦绿水青山:痛下决心,投入大量资金,对渭河流域进行6年两轮持续不断的综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拆除燃煤锅炉近2万台3.5万蒸吨;关中地区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提前两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6.25万辆13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县(区)域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标准……一系列举措,让三秦大地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

治污减排,碧水泛波润三秦

初秋的秦东大地,郁郁葱葱的秦岭美不胜收,极目远眺,奔腾不息的黄河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渭南,这个黄河与秦岭相连的地方,正努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奏响秦东大地上的黄河新乐章。

日前,记者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多个沿渭河、黄河区县采访,目睹渭河、黄河生态之美与高质量发展。

作为渭南市较大的污水处理厂,渭南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是这座城市老城区、中心城区所有生活污水的“净化器”,污水被处理后排进沋河,再流经渭河后汇入黄河。

公司总经理张鹏超介绍,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0万吨,目前一、二期工程均满负荷运转,设计出水水质为一级B标准。经过一次提标改造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标准。他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变得更好,为渭南市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污水达标、安全排放,对黄河流域水环境的稳定来说至关重要。渭河渭南潼关吊桥水质自动监测站位于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渭河干流南岸渡口附近,属于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网,是渭河入黄河前的控制断面,渭河河水流入黄河前会在这里接受“终检”。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污染防治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渭南市环保监测站自动监测室主任黄国栋介绍,该站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渭河水质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均稳定在Ⅳ类水质,2020年1—4月高锰酸盐指数为3.33毫克/升,同比下降31.293%,氨氮为0.24毫克/升,同比下降40.0%。

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全长512公里,沿岸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但她曾经被称为“关中道的下水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千百年来哺育关中人民的母亲河成了两岸群众挥之不去的伤痛。2016年,陕西省设立了渭河生态区,划定范围以保护为前提,以绿色为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掉污水厂,引来汉江水,加固堤坝,绿化两岸……凭着一股“拧劲”,陕西硬是把又臭又黑、常年水质Ⅴ类或劣Ⅴ类的渭河,变得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在50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渭河再无劣Ⅴ类断面,其中西安段水质更是达到“优”。

陕西深入学习贯彻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以河湖长制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三江三河”等重点流域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目前,陕西完成170个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划定,全面完成22个市级水源地和77个县级水源地排查问题整治任务,整治黑臭水体26个;渭河流域建成并运行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7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24.5万吨,基本杜绝直排现象。

治沙造林,绿染荒漠翠青山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事实上,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推进。

“不叫沙给欺负死……”陕北老人们的话被一代代传下来。当关中人“拧”着治水时,陕北人则用70年的时间执着种树。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陕北土地上,治沙人就是英雄。

依托退耕还林等工程,陕西按照“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思路,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等综合措施,榆林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

组织群众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良田……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地带,榆林修了10条大型水系,将毛乌素沙地拦腰截断,走出了既为用水,又为治沙,从水利治沙到综合治理的发展之路。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地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

如今,榆林已经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治沙模式,成为国际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治沙样本”。今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地即将退出陕西版图。

铁腕治霾,齐心守护“陕西蓝”

空中焰若烧蓝天,万里滑静无纤烟。天气放晴,不少网友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出陕西安康的蓝天白云。无滤镜、无修图的美照不断刷屏,网友纷纷点赞“安康蓝”。

8月至10月,也是边塞榆林和大秦故都咸阳在一年中最美的时段。每年此时,长城内外碧空如洗,湛蓝的天上白云朵朵。

蓝天是一座城市的“颜面”。近年来,陕西强力开展蓝天保卫战,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管理,组织专家队伍实施“一市一策”指导帮扶各市(区)精准治霾,全面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措施,使越来越多的“陕西蓝”出现在各市、县(区),陕西优良天数不断增长,PM2.5显著下降。

陕西空气质量逐步提升,2020年上半年,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136.0天,同比增加18.6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6.5天,同比减少7.3天。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5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7.6%,优于国家考核目标7.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个百分点。渭河出境入黄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提前两年、提升一个档次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被评为全国首批“最美家乡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最重要的是要压实各方责任,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督察执法;密切区域协作,加强联防联控;推进精准管控,强化系统治理……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陕西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秦岭里的木耳,渭河边的果园,沙漠上的绿洲……这些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结出的果实,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陕西在绿水青山间定调发展底色,勠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沿黄公路成陕西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黄公路成陕西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被林草和绿洲覆盖。

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被林草和绿洲覆盖。

陕西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管理,使越来越多的“陕西蓝”出现在各地。

陕西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管理,使越来越多的“陕西蓝”出现在各地。

责任编辑:左琳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