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2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2 » 深圳的“人才秘密”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深圳的“人才秘密”

Year:2020 Issue:12

Column: 深圳密码

Author: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Release Date:2020-12-05

Page: 32,33

Full Text:  

当年的边陲小镇一路蜕变为国际化大都市,而陪伴它一起赶路的,是这座城中的每一个追梦人。

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40年时间里,二线关存在了35年。

事实上,这是一道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铁丝网和沿途用花岗岩铺设的巡逻道一起,组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陆地管理线。与深圳和香港交界的“一线关”相对应,人们把它称之为“二线关”。从1985年起,想要进入深圳经济特区,首先要跨过这一关,并且凭借“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地区通行证”和居民身份证才能通行。最终在2018年1月,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地区之间的藩篱被打破,在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新口号后,深圳市人口数量从1979年建市时的31.41万跃升至现在的1300多万。仿佛一位从容不迫的行者,当年的边陲小镇一路蜕变为国际化大都市,而陪伴它一起赶路的,是这座城中的每一个追梦人。

包容,让深圳汇集天下英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和香港毗邻,深圳率先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二者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那时起,内地省份南下“淘金”的农民工络绎不绝,1989年的“百万劳工下深圳”更是使深圳成为我国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如果说当年的深圳最吸引人们的是金钱,现在则更多是观念。正如《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所写的那样:“当我们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当代中国的精神刻度时,深圳是最无疑义的选项之一。这座城市输出了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进而塑造这个国家当代形象的诸多观念。”而今,把这些观念糅在一起去审视不惑之年的深圳时,“包容”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过去40年,先行先试使深圳开创了1000多个“中国第一”,比如,率先终结近40年的票证制度、率先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等。政策上的包容给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奠定了基础,也衍生出自由、包容的文化,滋养着深圳包容的城市性格,也进而增强着新一代深圳人的身份认同。

因小儿麻痹症患上腿部残疾的张莹莹2011年大学毕业后,打算先去深圳闯一闯,“当时下了飞机后,志愿者迎面走来,他们帮我拿行李,一路护送我上下公交车。”由于身体原因,张莹莹对环境格外敏感,但那一刻起她就下决心要留在这里。

2015年底,深圳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龙悦居面向残障者开放申请,包括张莹莹在内的300多户残疾人家庭顺利入住。“正常房门大概宽70厘米,我们的有一米。”保障房配备齐全的无障碍设施让张莹莹倍感贴心,“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回馈深圳长久以来的善意。”同年,张莹莹便辞去工作,创立了“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要承接政府项目,通过开展培训、与企业对接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目前,张莹莹带领团队残障者在政府提供的免费场地里创办了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帮助2700多位残障者就业,她还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深圳在张开怀抱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了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同等待遇。1984年,深圳市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最早将外来工纳入社保体系;2008年8月,深圳全面普及居住证制度,非户籍人口也能享受市民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还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房体系,同时形成了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惜才,让深圳不失活力之源

跨越式的浓缩发展让深圳走在了最前列,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2002年11月16日,彼时28岁的深圳市民呙中校写的1.8万字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总结了改革开放22年来深圳的发展情况,并对深圳人才吸引力下降、产业向外地转移等问题表示忧虑。两个月后,时任深圳市市长和呙中校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在当时传为佳话。

近20年后重新读这篇文章,尽管当时的很多忧虑没有变成现实,却也给人们在追问深圳的未来时带来诸多思考。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清晰——粤港澳大湾区新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表示:“对深圳经济特区而言,应变求变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常态。”

由此带来的利好政策正惠及在这里打拼的新深圳人。2014年8月,高燕来深后在青年驿站石厦站平稳度过适应期,她后来在驿站的征文中写道:“离开驿站才发现,这里是我住过最好的地方。”深圳市福田团区委工作人员王高磊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深圳共青团2013年成立了青年驿站公益项目,“高校应届或者毕业一年以内的大学生可以凭相关证明在驿站免费住7天,还可以享受就业帮助、入职体检和城市融入服务。”创建7年来,16家青年驿站覆盖深圳全市,能提供365张床位,目前有超过2.8万名应届毕业生在此落脚。

在近几年各大城市上演的“抢人大战”背景下,深圳对人才的重视走在最前列。记者梳理发现,最近10年,深圳政府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新的人才政策以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在创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人才提供“一路绿灯”的保障服务。

张朝辉创立的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华强北街道,“这块的租金成本大概是100元~120元每平方米,我们得到的优惠是50元每平方米,一年下来节省近200万元。”他向《中国报道》记者回忆说,2017年,和福田区政府合作的创客团队帮他解决了最初的审批场地、介绍客户、申请补贴等问题,随后,全球第一硬件加速器HAX邀请他的团队入驻。“借助华强北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我们用时一个月就推出了全球首台商业车辆巡检机器人,拿下米其林集团的百万订单。”目前,张朝辉团队研发的工业级移动操作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巡检及维护保养等领域,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

也是在张朝辉来深的那一年,深圳正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人才政策、创新做法予以确定,并确定每年的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随后的2019年,《深圳市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印发,将根据国家战略和深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遴选有成长潜力的培养对象。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高层次人才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

40年来,一批又一批有抱负、敢创新的优秀人才涌进深圳经济特区。

40年来,一批又一批有抱负、敢创新的优秀人才涌进深圳经济特区。

责任编辑:陈珂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