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0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0 » 县域反贫困之路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县域反贫困之路

Year:2020 Issue:10

Column: 县域反贫困之路

Author:

Release Date:2020-10-05

Page: 90-106

Full Text:  

2019年8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后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村貌。通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山下发展食用菌种植、山上种植新型果树的产业,曾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道路狭窄崎岖的骆驼湾村正描绘着美丽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2019年8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后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村貌。通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山下发展食用菌种植、山上种植新型果树的产业,曾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道路狭窄崎岖的骆驼湾村正描绘着美丽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精准帮扶,坚决啃下剩余贫困硬骨头。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域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扶贫才有实力支撑;只有县域脱贫做好了,脱贫攻坚整体目标才能实现。

做好县域脱贫这篇大文章,巩固已有优势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多措并举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激发县域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才能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湖南宁乡:精准“组合拳”打通致富路

在这场持久战中,宁乡市狠抓政策落实,坚持找差距、补短板,各专项扶贫协调联动,聚焦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攻坚合力,真扶贫、真脱贫的良好态势日益显现。

文︱肖玉泉 曾建强

2019年3月26日,宁乡市对100名“最美扶贫人”进行表彰并授予证书。

2019年3月26日,宁乡市对100名“最美扶贫人”进行表彰并授予证书。

湘江一级支流——沩水,在广袤的宁乡土地上奔流,滋养出繁盛的楚沩文明。

宁乡因“安宁之乡”得名,但在几年前,这里仍有数以万计的群众笼罩在贫困阴影中。31个省定点贫困村、573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摸排出的这一串数字,让宁乡市的脱贫攻坚战势在必行。

在这场持久战中,全市狠抓政策落实,坚持找差距、补短板,各专项扶贫协调联动,聚焦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打好“组合拳”,真扶贫、真脱贫的良好态势日益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宁乡仅剩余未脱贫贫困户879户16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的4.4%降至0.13%。

扶贫扶志,干出精气神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变得潮湿而阴冷。9月7日一早,宁乡市沩山乡同庆村党总支书记陈林就拿着记录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一天的走访。“板栗树接完枝了吗?”“上次说的事情我记着了,还在走流程,先别急。”……来到贫困户家中,陈林像是走进了自己家,对大小事了如指掌。

背靠大山而居,是不少农村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然而,大山是敦实的依靠,也是难以逾越的陡坡。

姜国友的老屋建在山腰上,土砖裸露在外,渐渐被湿润瓦解,处处都有开裂的痕迹。第一次来到这里,陈林看得心惊肉跳:楼顶漏水,四面进风;墙面看上去摇摇欲坠,好像随时都要垮塌。“老乡啊,你住在这里太危险了。我帮你申请危房补贴,把新屋建起来,住得安心些。”陈林这样劝着,姜国友却摆手拒绝。74岁的他已经无力再承担起建房的繁重任务,而且房子地基在10多米高的山腰上,单是运输建筑材料就是艰难的大工程。

自此,陈林成了姜国友家的常客。每到汛期,她必定要上山把姜国友转移到安全的住所。同庆村的最后一栋危房,成为她心中难以放下的隐忧,陈林下定决心要解决此事。她多次找到建筑公司的帮扶责任人反映情况,请求帮助,并最终为姜国友申请到了新房建设指标。7月初,60多平方米的房子平地而起;9月初,姜国友迫不及待地搬进装修好的新房里,喜不自禁。

湖南省委组织部派出的第一考察组副组长王辉说:“陈林对全村贫困户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注重因户施策;群众的难事、急事、大小事,她从不推脱畏难,既有年轻干部的闯劲,也有女性的细致,更有村干部的‘泥土味’。”

文化程度不高、信息渠道少、思想易受限……在脱贫的道路上,扶志往往比扶贫更重要。

在距离同庆村约50公里的流沙河镇合兴村,每天凌晨,黑夜还未完全褪去,王人华就已简单洗漱完毕,熟练地跨上摩托车,向着离家4公里的集镇开去,他要为自己的商店进货。

看似简单的骑摩托动作,王人华用了3年才适应。1994年,因为一场意外,他左手小臂截肢,右手也留下终生不能自主活动的后遗症。“那时候才22岁,是一个男孩子自尊心最强的时候,当时感觉天都塌了。”从天而降的灾难让王人华心如死灰,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也是肢残的妻子,儿子的出生让王人华极为喜悦,他暗下决心要为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

商店对于王人华来说,更像是一门副业。2014年以后,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国家各项政策红利不断向贫困户倾斜,王人华便养起了鸡、鸭、鱼、蜜蜂和土花猪。他一边向镇村两级申请扶贫政策,一边仔细研读养殖方面的专业书籍,并时不时向镇畜牧站工作人员请教。等到政府发放的仔猪、鸡鸭苗送到手中时,其他贫困户还在为如何确保仔苗成活率犯难时,王人华已经成了半个养殖“专家”。2018年底,王人华一家顺利脱贫。

“今年,政府继续支持我们养蜜蜂,并下发了鸡苗、饲料、稻谷、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还有小孩的教育资金,实际得到的政府帮扶有差不多一万块钱。”王人华兴奋地算了一笔账,种养业加起来,年收入将超过7万元。

“输血”变“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持续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更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宁乡市培育了一批造血能力强、社会效益高的扶贫产业,目前已实现产业扶贫全面覆盖。数据显示,宁乡市现有60%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增收。

记者来到青山桥镇田坪村红薯种植基地,见到几个农民正在除草,绿油油的菜地里,茂盛的红薯叶在微风中摇曳。以前,因为红薯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如今,红薯已成为该村村民的“致富薯”。

“田坪水库为国家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别的村脱贫可以靠养猪养羊,田坪村不行。”通过对143户贫困户入户走访,根据当地环境等因素,驻村第一书记曾佑坤觉得发动贫困户种红薯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2019年,田坪村村支“两委”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02人,成立田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下红薯苗90多亩。同时,采购红薯深加工设备,利用闲置土地建起加工厂。2019年,该加工厂生产红薯粉1.3万公斤,产值达到4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约2.5万元。

今年,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已达到75户,种植面积也从去年的90亩扩大至420亩,红薯产量预计有55万公斤,平均每户可增收2500元到3000元。日子有了盼头,贫困群众个个干劲十足。“在这里做事有100元一天,做完事下班还能赶回家做晚饭,照顾家人,挺好!”在包装车间,田坪村10组的贫困户李行桂利索地把散装红薯粉按规格分装好。田坪村党总支书记陈卫华告诉记者:“自从村上有了红薯深加工企业,不仅还清了36万元旧账,村级集体账户上的结余资金更是超过了60万元。”

而此时,横市镇合金村胡建国的种植基地,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串串金黄色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散养的鸡鸭在林下找食吃。

正值采摘季,胡建国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就骑摩托车来到种植基地忙碌。“今年收入至少超40万元了。”他掐着指头,一一算给记者听,“我种植猕猴桃18.6亩、红心柚4亩、蜜柚2亩、水稻38亩、蓝宝石葡萄4亩,套种辣椒10亩,还在猕猴桃园里养殖土鸡1800多羽。”

回忆起过往,胡建国有几分感伤:小时候不幸被撞伤右脚,至今仍需拄着拐杖才能行走;爱人也肢体残疾,劳动能力缺失,夫妻俩被认定为贫困户。2018年,胡建国瞄准了猕猴桃种植,驻村第一书记熊正洪多方奔走,为他争取到4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和1万元市卫健局“三结合”经费,全力帮助他发展猕猴桃、辣椒产业。2018年,胡建国的纯收入达20余万元,2019年他还被评为宁乡市“脱贫攻坚典型”。

在帮扶干部和合金村村支“两委”成员的关怀下,胡建国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而且积极带动周边10多户贫困户脱贫。目前,他正在扩建一口水塘,打算养鱼,还计划建一个农家乐。“既可以把产业做大做强,又可以帮助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胡建国坦言。

“一起来拼单!”

“消费扶贫”是宁乡市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其重点在于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

目前,宁乡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优先采购扶贫产品。今年以来,通过食堂采购、重大节日工会团购、组织“消费扶贫”主题日销售、发动职工日常认购等方式购买农产品,宁乡市的消费扶贫额已突破6100万元,带动6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以卫健系统为例,今年以来,宁乡市卫健系统把消费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倡导以买代帮、以销代扶,坚持线下、线上销售齐发力。

“西瓜沁甜的,欢迎来试味”“散养土鸡,没有喂过饲料的”……7月8日,市人民医院办公楼前坪摆满了摊位,来自黄材镇月山村、沙坪村的贫困户们把自家农副产品摆放整齐,吆喝起来。即便下着小雨,绿色生态、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还是吸引了不少医院干部职工、市民前来购买。“我带的农产品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非常感谢能帮我们搭建这样的平台”。一上午时间,销售额达30万元,共48名贫困户受益。

“我联系的贫困户最近酿了30斤蜂蜜,有需要的可以与我联系。”“贫困户养的水鸭子,3斤以上,有需要的联系我。”言简意赅的文字,配上简单的图片,一群兼职“微商”就这样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开卖了,响应的人络绎不绝,并且通常是先付款后收货,有的产品甚至还需要抢购。

线下发力的同时,市卫健系统帮扶干部们也紧跟潮流,让“通讯APP”变成了“扶贫APP”。市卫健局帮扶干部许铁群,在抖音上销售杨梅,短短两天卖出115斤,为贫困户增加收入1150元;双凫铺中心卫生院帮扶干部李伟阳,在朋友圈累计销售水鸭250只,为贫困户增加收入7000元……

“通过线上销售,不但有效拓宽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量,还能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支持消费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市场基础。”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做优扶贫产品,畅通扶贫渠道,坐上消费扶贫的“快车”,贫困户们正稳稳行驶在脱贫的道路上。

“小车间”撬动“大扶贫”

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工作重心,以造更多“饭碗”为工作目标,积极发展扶贫车间,强化就业帮扶,抓实劳务对接。

最近,在家门口的电子礼炮厂做焊接炮管工作的殷戈林顺利领到了近4000元工资。殷戈林是喻家坳乡涌泉山村的贫困户,原本在广东惠州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为了照顾日渐年老的父母,他便和妻子回了老家。

在家没有收入来源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殷戈林便借贷养猪,由于经营不善,猪场倒闭,欠债超过10万元。去年,他偶然在宁乡人社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并成功报名。

“在培训学校可以免费学习焊工、电工和叉车等技术,上课时间也自由,家庭贫困的培训人员每天还可以享受20元的生活补贴。”学成之后,殷戈林很快找到了工作,妻子也被安排在了电子礼炮厂上班。由于厂子效益不错,按件计工资,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超过一万元。“离家不超过500米。”殷戈林说,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赚的不如去年多,但他也非常满足。

巷子口镇官山村村民吴斌也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他原本是一名焊工,今年3月通过参加电工培训,考到资格证后转岗做了电工,每月工资能拿到6000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乡市共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24人,完成考核指标目标任务的147%。

5月23日,2020年“就业帮扶、决胜脱贫”大型就业扶贫专场现场招聘会举办,这也是宁乡市复工复产后举办的第一场大型现场招聘会,会上共900余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宁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杰文表示,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宁乡市将把就业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任务,以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人才支撑和政府兜底保障为手段,坚持“三精”工作法,力促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水平稳步提升。

此外,宁乡市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和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结合就业扶贫“回头看”,对2019年76家扶贫车间进行动态调整,先后对11家扶贫车间做出退出处理。2020年新申报37家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贫困劳动力221人,吸纳就业人数1267人。

2020年4月29日召开贫困户微心愿现场认领活动,宁乡市委副书记、市长付旭明认领微心愿。

2020年4月29日召开贫困户微心愿现场认领活动,宁乡市委副书记、市长付旭明认领微心愿。

在灰汤镇双盆村,来自帮扶后盾单位双盆小学的刘典钰老师(右一),正忙着将购买的农产品装袋。

在灰汤镇双盆村,来自帮扶后盾单位双盆小学的刘典钰老师(右一),正忙着将购买的农产品装袋。

宁乡市组织扶贫集市,助力消费扶贫。

宁乡市组织扶贫集市,助力消费扶贫。

责任编辑:陈珂

重庆巫山: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巫山县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四个不摘”,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供图供稿丨巫山县委宣传部

长江三峡岸畔,巫山脆李飘香。

长江三峡岸畔,巫山脆李飘香。

重庆市东部的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扼守长江巫峡起端,素有“渝东门户”之称。2018年以前,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巫山县便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

2018年脱贫摘帽后,巫山县依然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四个不摘”,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于2019年实现1204户3481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4%。

“2014年,巫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35元;2019年,这一数据增长到11229元,年均增速10.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在9月21日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巫山县已累计完成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以生态为底,促产业发展

巫山县内多山地,坡陡山高、峡谷幽深,经济基础薄弱。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巫山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抱龙镇青石村经营神女苑农家乐的易光琼,就是依靠着巫山的好风景,过上了好日子。

易光琼开办的农家乐位于神女峰对岸的山腰上,恰在神女溪的入口处,站在农家乐的观景平台上,脚底是滔滔长江,身侧是潺潺溪水,眼前是翩翩“神女”……“只要是来过我们农家乐的客人,80%都会成为回头客。”易光琼介绍,枫叶红的时候,这里最多一天接待600人以上,室内室外、楼上楼下,摆满了流水席。但在此前,易光琼的日子并不好过。

2002年,23岁的易光琼从培石乡嫁到了青石村,当时三峡工程蓄水位还不高,土地也很少,她和丈夫宋清贵就靠打鱼为生。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易光琼和丈夫作为后靠移民安置在此,并于2005年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两三万元。

后来,到巫山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在2007年巫山红叶节举办之后,作为观赏红叶和神女峰的最佳地点,易光琼的农家乐成为中外游客,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几年时间,夫妻俩逐步扩大规模,每年仅红叶节一个月的利润就高达15万元。

易光琼说,近年来,政府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开办农家乐的商户提供补贴,巫山机场的通航也让生意越来越好,“多亏了县里政策好,让我们山窝窝也变成了金窝窝”。

易光琼是巫山县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巫山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在生态旅游方面,巫山县以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两大旅游品牌为载体,打造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四季乡村旅游格局;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和“一心三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大景区,现已形成一个5A景区、3个4A景区等一批精品景区集群,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90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2亿元,辐射全县17个乡镇(街道),占全县乡镇(街道)总数的65.38%,让绝大多数群众吃上“旅游饭”。

在巫山全县120个贫困村中,依托大景区辐射带动实现脱贫的贫困村有45个,占比37.5%;92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351人实现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37.2%。

推行特色农业,破解增收难题

在生态农业方面,巫山县确定了“1+3+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据巫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曹邦兴介绍,“1”指脆李,“3”指中药材、柑橘、核桃等特色产业,“2”指烤烟和生态畜牧业。目前,全县经济作物比重接近70%,产业覆盖率达92%,其中,巫山脆李已成为带动村民脱贫增收的“金果果”,今年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23.5万亩,覆盖22个乡镇135个行政村,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30万吨。

曲尺乡朝阳村三社村民王祖保就是靠脆李种植脱贫致富的。

王祖保今年50岁,家有4口人。2014年,家庭人均收入仅2700元的王祖保一家有两个孩子需要上学,因难以支撑学费,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乡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王祖保积极参加乡、村以及部门组织的脆李种植培训,并享受了县农委给予的免费巫山脆李种苗以及免费的技术服务,他认真按照县农委编制的《巫山脆李种植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种植和管护,于2015年实现收入3万元,到2015年底脱贫销号。

脱贫后的王祖保没有停止,他不断提高种植水平、扩大种植面积,种植的脆李于2017年全国优质脆李品鉴会上获得金奖,个人还被评为全县脆李种植能手。2019年,王祖保种植脆李20亩、草莓5亩,实现产值16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由于学到了真技术,他还成了当地的“土”专家,被巫山一家科技服务公司聘为朝阳村的脆李管护员,带动周边一两百人共同发展脆李产业,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巫山县发展的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现为规模化种养,基本实现“县有主导、乡(镇)有特色、村有骨干、户有基地”;科技化管护,实现“1+3+2”产业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田块全覆盖,优质集中管护率达到83%;品牌化打造,巫山县被评为“中国脆李之乡”,“巫山脆李”品牌估值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市场化销售,建成农村电商网点305个,培育电商主体2000余家,建成冷运干线35条,实现脆李运输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线城市48小时到达。

同时,巫山县还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个、家庭农场示范场13个,实现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超过50%,并构建土地流转、劳务输出、订单种养、入股分红、项目带动5类利益联结模式,指导各类主体与贫困户缔结合作形式。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16万亩,流转率达25%,涉及贫困户3000余户。

适村适人,精准施策

巫山县的脱贫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县委书记李春奎坦言,自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行“六个一批”,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从产业、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事业和保障工程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到人,通过教育资助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一批、低保兜底一批,确保帮扶适村适人、有的放矢。

以王祖保为例,曲尺乡政府因户施策,通过教育资助帮助其子女解决了就学难的问题。同样受益于教育资助的,还有双龙镇黑龙村7组的贫困家庭姚和树。

姚和树原居住在黑龙村海拔最高、最边远的山坳里,家有7口人,除了有老人要赡养,还要供4个孩子上学。经本人申请,村委会通过比对、公示、公开,将姚和树一家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两免一补”政策的保障下,4年来,4个孩子上学共享受教育资助3.4万元。

不仅如此,姚和树还举家迁到黑龙池安置点,在这里建起了现代式的农村宜居房。房屋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补贴,自己只花了少部分资金进行内部陈设的添置,客厅宽敞、卧室规整,就像一座“别墅楼”。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初期,全县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就有2.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8%——比如双龙镇安静村人刘敬春。

2010年,刘敬春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但由于儿子患有先天性唇裂,做手术花了不少钱。一年后,他本人又得了腰椎结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因治病欠债20余万元。

2014年,刘敬春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政策。2017年,随着病情好转,刘敬春在双龙镇产业发展政策的感召下,积极参加了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学到葡萄种植技术后,他看准机会,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把邻村一个管理不善、面积110亩的葡萄园盘了过来,最终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带着5户贫困户,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亩种植柑橘。

针对像刘敬春一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巫山县着力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实现村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配置合格村医;开展“千名医务人员‘一帮一’救助贫困家庭患者”攻坚行动,实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同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采取医保报销、医院减免、政府补助、患者自付“四个一点”治疗费用结算模式,保障贫困户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医疗救助7.7万人次,累计金额3.5亿元,患者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衔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体现在当前能脱贫,更要注重长远能致富。目前,我们正促进深化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李春奎表示。体现之一就是巫山县各乡镇正全面升级基础设施。

曲尺乡朝阳村背山靠江,由于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水源紧缺,蓄水保水不易,村民严重缺水。过去群众吃的是“望天水”,水质很差,旱季散发恶臭,雨季则是浑浊不堪。

巫山县水利局在了解实况后,对老百姓饮水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走访,认真做了专题研究,积极筹措资金,陆续投入新建一处提水工程,从朝阳1社鸦雀沟抽水;投资300余万元新建饮水池9口,整修饮水池3口,安装管道4.2万米,并将饮水池有序连通,现基本上户户通水,不仅保证水量,而且保障水质,在让村民有水吃的同时,也为贫困户产业脱贫增收提供助力。

包括该工程在内,巫山县共新建、整治饮水工程3500余处,铺设管道2.23万公里,99%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除此之外,巫山县还新建、改建公路350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畅、组组通达;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增添垃圾收运点900余处,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0.7万户、公厕改造64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巫山县还对识别出的420户1130人边缘户、406户1295人监测户,采取技能培训、发展产业、外出务工、本地就业和兜底保障,制定精准防贫措施,确保不出现一户致贫返贫。

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巫山县还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台账,进行动态关注、精准调度、精细服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人人稳岗就业,截至目前,全县返岗务工贫困人口39865人,实现“应就尽就”;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3720个、临时公益性岗位1189个,切实解决无法外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对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712户3.87亿元,贫困户覆盖率47.5%,今年新增386户1508万元,为贫困户办理延期和续贷1069户4161.8万元;积极支持涉农带贫企业达产增效,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县13家扶贫车间3月底前全部复工,吸纳就业人员332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春奎说,巫山县将立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主动对标对表,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更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巫山脆李是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巫山脆李是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巫山恋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果实品质逐年上升,已成为巫山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又一主导产业。

巫山恋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果实品质逐年上升,已成为巫山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又一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左琳

四川会东: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今年以来,会东县整合各级各类资金9214万元,用于支持保障贫困村、薄弱村、贫困户补短强弱,确保退出的贫困村、脱贫户脱贫质量持续巩固,薄弱村、贫困村均衡发展。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位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结合处的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境内高山密布、沟壑纵横,辖区的90.87%为高寒山地。囿于自然条件,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会东县精准识别出37个贫困村、6663户贫困户、共25982人。截至今年2月底再排查工作结束,全县共有脱贫户6625户、25752人。作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部分,会东正举全县之力向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最后攻势。

蓝天白云映照着青瓦白墙,一排排“小洋楼”依山而建,极目远眺,远处的金沙江流水潺潺。这样的景色出现在乌东德水电站姜州移民安置点——姜州镇移民新村。“以前不想搬,现在不想走。”移民安置户宗科伦提起眼下的生活侃侃而谈,“以前孩子上学、到集镇办事要一两个小时,医疗条件也没那么好,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如今,包括宗科伦在内的153户移民群众已全部搬进新居。

会东县是“一县挑两站”的金沙江水电移民大县,共有乌东德、白鹤滩两个水电站移民超过3万人,涉及8个乡镇、46个村。水电移民贯穿于脱贫攻坚。会东县成立县级指挥部,设立政策研究、项目建设、信访维稳、宣传引导、党建助推、纪律作风、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借助“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四同一会·党群连心”等拓展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模式,12名县领导挂点联系12个白鹤滩水电站县内移民安置点,在26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66家部门结对联系8700余户移民户,从搬迁动员到后期发展“一对一”服务。

截至目前,乌东德水电站1057户移民户全部搬离淹没区,6月29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搬迁协议签订率达93.11%,12个白鹤滩水电站县内移民安置点建设稳步推进。

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东县实施产业培育与基层治理整体联动,全县18个移民安置点被划分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贸易服务等3种发展类型,每个安置点所在村扶持1个集体经济项目。水电移民仅仅是会东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支点”。6月23日,会东县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暨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会东县主要领导指出,要聚焦“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务工就业、社会保障、禁毒攻坚、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扫尾清零阶段,会东县也正尽全力冲刺。今年以来,会东县强化责任落实,对脱贫攻坚工作一月一研判、一月一推进,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一起抓”责任制;扎实抓好“挂牌督战”,制定印发《会东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把全县19个乡镇(街道)有贫困户的村,作为挂牌督战对象,坚持县乡分级挂牌督战到村,县乡村三级联动落实到户;推进问题整改清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再排查发现的880个问题,分级分类建立整改台账和制定整改措施,梳理出的192项自2016年以来中央、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各类问题清单,已于7月3日整改清零。

责任编辑:陈珂

吉林蛟河:扶贫扶志“双管齐下”

蛟河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文︱王永范

家在吉林省蛟河市松江镇永兴村的62岁且患有高血压的吴文修,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2018年底,他通过村里的扶贫车间实现了脱贫。今年年初疫情期间,他还收到企业送来的木雕原料,在家雕刻挣了500多元。“我都没想到这特殊时期在家还能挣到钱。”吴文修说。

吴文修的脱贫故事,可谓蛟河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吉林省蛟河市全面核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找准切入口,迅速补齐。

清零未脱贫人口

蛟河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26户8262人,目前累计脱贫3788户7377人,尚未脱贫438户885人。在尚未脱贫人口中,患病354户508人,占未脱贫户的80%;残疾人206人,占未脱贫人口的23%;无劳动能力606人,占未脱贫人口的68.5%。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以来蛟河市多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一人一策”脱贫工作,落实市乡两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包保未脱贫户责任,因户研究政策、谋划项目,实施精准帮扶。民政、卫健、医保、教育、住建、农业农村、水利等重点行业部门入户核查,分别制定了行业扶贫措施。

新站镇65岁的贫困户陈丽霞患有尿毒症,每周需要做3次透析,医疗费用很高。在她已有的农合报销、大病二次报销等基础上,新站镇制定了“一人一策”帮扶措施,确保她能够脱贫。

除了基本医疗,贫困户义务教育、住房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蛟河市也制定了相应帮扶措施。针对危房的问题,采取出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办法筹集资金,5月底前完成采煤沉陷区剩余34户未脱贫人口货币化安置工作。针对部分未脱贫户收入低的问题,今年3月,蛟河市政府与吉林黑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蛟河市政府投资650万元,用于该公司的扩大再生产;该公司将在未来3年每年将55.25万元收益通过生产奖补、生活补助的方式带动蛟河市尚未脱贫的438户贫困户增收。除此之外,蛟河市对具备劳动能力的172户贫困户通过开展养殖鸡鸭鹅等“四小工程”,增加收入。

巩固战果,普惠民生

如何保障已脱贫人口不再返贫?

蛟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全力做好“三保障”,稳固脱贫成效。一方面,强化扶志工作,积极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通过开展“五星”创建、“四小工程”、扶贫车间等措施,增强贫困户创收能力和脱贫积极性,预计使贫困户户均增收4800元,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另一方面,进行全面核查,努力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安全饮水方面,蛟河市预计投入资金2205万元,实施108处安全饮水工程,对13个乡镇83个村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进行提升,其中涵盖贫困人口609户1236人,进一步提高饮水保障标准;教育保障方面,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使465名贫困学生继续得到保障;道路方面,投入资金9271万元对8条道路进行修补。

疫情期间,蛟河市还建立岗位对接机制,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9800个;落实稳岗返还政策,累计为112户企业返还稳岗补贴147.56万元;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培训3802人次。

责任编辑:张利娟

扎根县域,扶起贫困户的志气和信心

在支农扶贫的道路上,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始终积极为县域、农村贫困户提供各类支持,多渠道助力扶贫攻坚。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作为扎根县域的金融机构,“扎根县域、支农支小”是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始终坚持的业务定位,他们坚持将服务重心放到“三农”小微上,助力扶贫攻坚。近日,《中国报道》记者对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采访。一个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金融扶贫故事背后,是扶起的千千万万贫困户的脱贫志气和信心。

一笔扶贫贷款让穷家变了样

2019年2月21日,陕西省永寿县永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经理王文侠跟随客户经理来到了永寿县监军镇干堡村苟志海家,核查贷款申请。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院子里杂乱堆放的废品,屋里黑漆漆的,唯一的家电就是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见到苟志海时,他一瘸一拐,满面沧桑,黝黑的皮肤,佝偻的脊背,感觉风一吹就要倒了似的。

看到这种状况,王文侠不禁在心里打了个问号,这样的状况连参加一般劳动都困难,更何况是投资创业?一旦放贷,收得回吗?经过和他详细交谈,王文侠了解到,苟志海一家三口,夫妻两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因身体不好,没有技术特长,外出务工无人接纳,只能依靠三轮车捡废品来维持生活。由于无力支付儿子的学费,儿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种地。

苟志海告诉了王文侠他的想法:邻居家妻子得了重病,现准备将猪舍卖了,6头母猪、3头育肥猪,他想买过来经营,但是手头钱不够。“我看到咱中银富登的广告,就下定决心贷款买这个猪舍。我没有什么本事,但很勤快,我相信我能经营好这个猪舍。”

苟志海略显灰暗的眼睛中闪烁着光,但是他的身体不好,收入又微薄,许多方面都不符合授信政策,王文侠只得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王文侠告诉他,要申请贷款,不光要有勤劳的品质,还得有稳定的收入以及致富的方案,等等。几天后,苟智海又来了银行几次,多次寻找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甚至行长沟通。原来他自己在学习养猪技术,铁了心要养猪,早已向邻居支付了购买定金。

不久后,小额扶贫贷款项目“中银富登农政贷”获批。“农户自由申请、政府基金担保、金融机构放贷、财政全额贴息。”这个消息对于贫困户是一个多好的消息!客户经理立刻与苟志海取得了联系,让其申请无息贷款。听到这个消息,苟志海很激动,连连说好:“这个政策好,贷款没有利息,还不需要担保。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很难找到担保人,如果能申请到无息贷款那真是太好了!”王文侠和他的同事此后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他,收集资料,帮助他改进猪舍,让他学习最新的养猪技术。最后,在永寿中银富登的努力下,这笔扶贫贷款终于发放了。拿到贷款的那一天,苟志海紧紧握着客户经理的手,激动得连连说好。

转眼间到了年底,2019年12月5日,王文侠和客户经理再次上门去拜访苟志海。进门的一瞬间,亮堂的装修、干净的窗户、崭新的家具,一切都变了样。从当时的满院狼藉到现在的焕然一新,从第一次的满面沧桑到现在的笑容满面,从以前的沉默寡言到主动诉说现在的状况,心底满是欢喜,“你们放心,贷款到期我一定按时还款。猪舍买过来到现在已经下了40个猪崽了,小猪崽全部卖完了,现在还有两头育肥猪、6头母猪。房子也装修了,家具也买了,儿子今年也有出息,12月8日结婚,你们到时候一定要来……”他一口气说了很多很多,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坚定,看起来自信、坦然。

王文侠对《中国报道》记者由衷表示,5万元,对家境殷实的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有想法改变自身命运的贫困家庭来讲,那是雪中送炭。

扶贫贷款不仅扶起了苟志海的脱贫产业,更重要的是扶起了他自主脱贫的信心。而一旦有了信心,像苟志海一样的贫困户就会变苦熬为苦干,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尊严地实现脱贫。

从“贫困户”到“养殖户”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陡星村脱贫户陈小兵夫妇,在该乡包村干部邓幼清的陪同下,来到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陈小兵和爱人手里紧紧握着特地请当地书法家写的一幅字:“心系农户见真情,扶贫帮困伸援手”。“我现在能弹棉花、养小龙虾全是靠彭行长的帮助。”陈小兵激动地说。

陈小兵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如今成为村里致富路上的“领头兵”,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离不开他的扶贫结对帮扶人——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行长彭红辉。

2015年,当地政府将陈小兵一家纳入“建档立卡户”;2016年起,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与陈小兵“结对”,安排结对帮扶人对其进行精准帮扶。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员工第一次到陈小兵家里走访时,看到的是“家徒四壁”的景象:一家5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两个孩子的物品都堆在一张“棉絮加工床”上,他爱人怀中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屋外下着大雨,屋内下着小雨……

初次了解情况后,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领导班子带头,发动全行员工为其捐款5000多元、各类衣物10余件。为了帮助陈小兵一家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积极为陈小兵出谋划策,共商致富脱贫之计。经过几次的交往,陈小兵对彭红辉非常信任,家里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找人借手机打给彭红辉。

这几年监利小龙虾行情好,陈小兵打算利用自家10亩农田种养小龙虾,并将想法告诉了他的结对帮扶人彭红辉,但陈小兵所在的柘木乡陡星村,不在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金融扶贫的范围内。于是,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积极与当地扶贫办、监管部门沟通,并第一时间安排专人进行了实地走访,详细了解了陈小兵的生产生活需求。经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董事长何本辉、行长彭红辉多方“游说”,2016年11月14日,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向陈小兵发放了第一笔扶贫贷款1.5万元。拿着扶贫贷款,陈小兵在次年的小龙虾养殖中收获满满,尝到了“甜头”,又再次向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申请了第二笔扶贫贷款,用于扩大龙虾养殖规模。2017年10月27日,陈小兵又顺利地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

2018年11月13日早上7点,陈小兵给彭红辉打来电话,说现在冬闲了,村里的乡亲们还有新棉花,想请彭红辉帮他拉点生意。原来,陈小兵有一手祖传的“弹棉花”手艺,想靠棉絮加工手艺再赚点钱。

陈小兵加工的盖絮、垫絮都是自产自销,质量不错,价格实惠。彭红辉为了帮他找销路,自己买了几床,还带头做起了“微商”帮他宣传。监利中银富登的员工们除了自己购买,也都转发“朋友圈”帮陈小兵做起了推销,引起了监利当地公益媒体的关注,在公众号上进行传播,订单纷至沓来。两个多月时间,陈小兵加工棉絮260多床,加工费挣了近万元。

经过这几年的帮扶,陈小兵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但他没有忘记政府和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对他的帮扶,也没有忘记同他一样还继续在脱贫路上奔走的贫困户。

《中国报道》记者了解到,2018年10月,在第二笔贷款到期后,陈小兵主动找到了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要求将扶贫贷款减额到4万元。他说:“在政府和你们中银富登的帮助下,我住上了新房子,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你们(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贷给我的钱,我来慢慢还,还上的钱,你们好贷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去。”

5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监利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结对帮扶、金融支持下,陈小兵享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生活得到了逐年改善,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帮扶下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奋劳动,让人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希望。

为贫困户“破了例”

陕西省兴平市丰仪镇水道村口的村民,将一面“为民解忧暖人心 扶贫帮困显真情”的锦旗送到了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营业厅。

故事得从4年前说起。刘康是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贷款客户,因先天性残疾导致贫困,现与其外公一同居住,一家尚未脱贫,2013年,刘康外出务工回乡,打算在外公闲置的老房子里养殖肉兔,同时在自己两亩土地里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但由于手头资金欠缺,又没有合格的抵押物,贷款无门,种植养殖发展一直很缓慢,家中生活很困难。

2016年8月,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送服务进村,走访到刘康所在村,在村委会了解到其虽是贫困户但有搞养殖谋发展的意愿,目前缺乏资金支持。根据该情况,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主动找到了刘康,有意为其解决资金问题,这让刘康很意外。

当时,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相关扶贫贷款政策尚未完整出台,若按正常授信流程,刘康无法达到授信要求。为此,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连续召开业务协调会,并积极向北京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总部申请“破例”。

在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总部的大力支持下,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努力,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及时为刘康发放了5万元扶贫贷款,用于他种植养殖项目的流动资金周转。

之后的一年里,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常与刘康联系,长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刘康不仅勤劳肯干、与人和善,而且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通过一年的发展,刘康不仅养殖肉兔,还新养殖了2000只肉鹅,承包了村中15亩土地开始种植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规模逐渐扩大。在首笔贷款到期后,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根据其经营情况,为其继续授信,还积极为刘康分享农业经营经验、介绍销售渠道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发展,刘康不仅将种植养殖项目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还结合自己的经营情况,陆续搞起了蔬菜水果贸易生意,将自己的农作物销售到市场上,还收购村中其他村民的农作物,带动大家共同发展。

目前,刘康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销售经营正常、收入稳定,而且规模逐渐壮大,实现了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好。所以,刘康怀着感恩的心情,到兴平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表达了谢意。

这一个个助农脱贫故事,正是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助力扶贫的一个缩影。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行长何春生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支农扶贫的道路上,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始终坚守在一线,支持贫困户自身经营谋发展,助力当地企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再就业等等,积极为县域、农村贫困户提供各类支持,多渠道助力扶贫攻坚。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送服务到田间地头。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送服务到田间地头。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员工走访贫困户。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员工走访贫困户。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雄安营业部。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雄安营业部。

中银富登扎根县域、支农支小。

中银富登扎根县域、支农支小。

责任编辑:王哲

做好县域扶贫大文章

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域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扶贫才有实力支撑;只有县域脱贫做好了,脱贫攻坚整体目标才能实现。

文|仲闻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县域的作用非常重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基本的行政单元,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都需要在县一级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述“县一级”的作用:“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2015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纲领性文件出台,22个省份先后与中央签下了脱贫攻坚责任书,随后《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印发。“十三五”开局不久,全国性的大扶贫迅速展开。中央政府定规立则,省级领取任务,层层分解,实施考核,而主战场则在县域。可以说,县域是扶贫政策的践行者,脱贫行动的施行者,全面小康的检验者。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经过了7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这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扶贫才有实力支撑。宁乡市作为县级市,积极发展脱贫产业,构建脱贫攻坚系统工程,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工作重心,以造更多“饭碗”为工作目标,积极发展扶贫车间,强化就业帮扶,抓实劳务对接。截至2019年年底,宁乡仅剩余未脱贫贫困户879户16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之初的4.4%降至0.13%。

只有县域脱贫做好了,脱贫攻坚整体目标才能实现。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行“六个一批”,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从产业、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事业和保障工程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2018年脱贫摘帽后,巫山县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不是简单的帮扶,而需要强化产业支撑。移民大县会东县是凉山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部分,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东县实施产业培育与基层治理整体联动,县内18个安置点被划分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贸易服务等3种发展类型,每个安置点所在村扶持一个集体经济项目。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而资金是发展扶贫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扎根县域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坚持将服务重心放到“三农”小微上,支持贫困户自身经营谋发展,助力当地企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再就业,让县域扶贫有了“金融活水”,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另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做好县域脱贫这篇大文章,激发县域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才能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徐豪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