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0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0 » 脱贫攻坚“她”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脱贫攻坚“她”力量

Year:2020 Issue:10

Column: 脱贫攻坚“她”力量

Author:

Release Date:2020-10-05

Page: 60-71

Full Text:  

“80后”卢恩珍是临沂市美德柳编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她大学毕业后,面对当地的杞柳资源和国家的外贸政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她主动和当地政府对接,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3000余人从事柳编产业。

“80后”卢恩珍是临沂市美德柳编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她大学毕业后,面对当地的杞柳资源和国家的外贸政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她主动和当地政府对接,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3000余人从事柳编产业。

在我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妇女曾占到46.5%。“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帮助贫困妇女脱贫,不仅关系妇女自身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关系家庭的和谐幸福,关系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进程。妇女脱贫,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妇女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从不乏女性的身影,从扶贫干部到致富带头人,从民营企业家到科研工作者,广大女性凝心聚力,贡献着巾帼力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能缺少女性的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更要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

她们的人生,被足球改变了

“我希望通过足球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让更多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好,让她们有目标、有理想,我觉得这个非常之重要,要比拿一个冠军、两个冠军还要重要。”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陈珂

琼中女足全力备战“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

琼中女足全力备战“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

对于很多身处城市的人们来说,可能足球就只是足球而已。而对于琼中女足的孩子们来说,足球则意味着希望、梦想,以及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在海南,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一琼二白三保亭。”是说琼中、白沙、保亭三地特困,而琼中更是特困中的特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直到2019年4月才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如果没有踢足球,对琼中女足的孩子们来说可能连亲眼看到大海的机会都没有,尽管大海离她们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因为按照当地习俗,传统的黎族女孩16岁就会婚嫁,然后在家带娃、割胶、照顾丈夫……是她们未来一生的生活。

然而,自2006年2月琼中女足正式成立以来,这样的命运藩篱开始被打破,一群大山姑娘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对她们来说更幸运的是,还有了位时刻关心她们的“足球老妈”——吴小丽。

缘起:被她们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肖山,你来琼中吧,咱们拉一支女足起来,这么多年了,中国足球总上不去,就是愿意吃苦的人太少。你过来吧,我们一起做点有梦想的事儿。”2005年底,还在湖南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拿着月薪3万元的肖山接到了恩师谷中声的电话,一段走心的说服让他毫不犹豫地下定了决心。“自己年轻时踢球就没能进入国家队,要是能培养出一两个队员进国家队,也算是圆了自己心中的足球梦。”

于是,为了心中的足球梦,肖山便只身来到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当时整个县城就一个红绿灯、一条街,街上连一辆出租车都看不见,想吃碗面都没地方……”

2006年2月15日,从山区初选的300个女孩里,肖山挑选出了琼中女足的第一批队员,一共24人,平均13岁。人是凑够了,困难却一个接着一个。“知道什么是足球吗?”一个姑娘回答道:“长得跟排球一样,只是排球用手,足球拿脚踢。”这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姑娘,对足球的认知几乎为零。当初招来的队员没有一个是为了踢球而来,大多数人只是因为球队管吃管住,打赢了比赛还会有一些奖金,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甚至,就连“有鞋穿”这样的理由,对于这些来自偏僻山村里女孩子也是巨大的诱惑。

那时的肖山不仅是球队的教练,也是司机、厨师、队医、领队。一天,他去海口给孩子们买东西,在一个拐角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脸庞,于是就怀着试试的态度上前打招呼,果然是大学时候就认识的她——吴小丽。

“我在苏州上大学时就和肖山认识了,那时候他在苏州的一支球队里。最后一次见他是1994年还在学校时,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没想到十几年后能相遇。”吴小丽感慨道。

从那之后他们两人的交流就多了起来,但一直也没确定恋爱关系。直到有一天,肖山邀请吴小丽来球队玩,等她一进球队,孩子们都冲着她喊:“师母!师母!”孩子们的天真彻底打动了她。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吴小丽多次来到琼中看姑娘们训练,给她们做饭吃,接触次数越多,对她们的处境也有了越发深入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无数次被她们的拼搏精神所感动。”吴小丽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尽管那时候的我不懂足球,但看到肖山带队训练、比赛、买菜、做饭、做队员思想工作、讲故事谈理想,深受触动。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我毅然放弃了在海口药品公司的稳定工作,到琼中协助肖山,负责球队后勤保障工作。”

前期“大内总管”

吴小丽的加入,仿若一个励志电影般的热血故事,就从那一天拉开了序幕……

成为琼中女足的“万能管家”后,吴小丽既是厨师,又是队医;既是助理教练,又是知心妈妈。吴小丽至今仍记得球队刚成立那几年的窘迫。

球队刚成立的时候,每个月只有六七万元经费,队员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5元钱——当时省级体育运动员平均伙食费在45元左右。球队每人每天只有5元的伙食费,早餐1元,午餐和晚餐各2元。孩子们踢球训练刻苦,又在长身体,营养要跟上,每顿必须有肉有鱼,可经费困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吴小丽自有办法:除了经营好球场边的菜地,她每次去市场买肉买鱼,都想尽办法讲价,市场的人都知道女足的“吴阿姨”,她讲价已讲出了名气。“我跟市场的人讲故事,小孩多么不容易,训练如何刻苦,如何艰苦,吃牛肉可以增强力量,促进体能恢复,补钙等等。后来他们都能理解和支持,原来一斤20元的肉,慢慢地收15元、10元甚至5元。他们最后还不收骨头钱,买肉还送骨头。”吴小丽至今回忆起来仍眼角闪着泪花。

当时队里没有队医,医疗条件保证不了,孩子们体质也不是很好,感冒发烧是常事,训练时也会经常出现摔伤或是扭到等问题。每到这时,吴小丽就骑着摩托车,上山采草药,有的草药用来给孩子们煮凉茶,有的采回来捣烂敷在孩子们受伤的地方。“每逢有人生病,老妈都是守在身边细心照顾,带我们看病,帮我们熬药。”几位队员都如是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球鞋,是孩子们最珍贵的宝贝,当时队员们的训练鞋是最普通的布鞋,每人只有一双。跑着跑着,脚丫子就跑出来了,只能把脚趾头塞进去,继续训练。“即便是这样的鞋,队员们都舍不得扔,也没钱给队员买新鞋,怎么办呢?我那时候每到晚上就忙着给孩子们补鞋,补了又烂,实在补不了的,左右脚能凑,就凑出一双鞋继续穿。”吴小丽说,“说琼中女足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一点也不为过。”

“冠军并不是最重要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肖山和吴小丽的坚持下,琼中女足从最开始的24名队员到如今的近300名队员;从仅有一个组别到如今较为完善的梯队建设;从省级比赛冠军、国家级比赛冠军到2015年“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2女子组冠军……近15年间,已培养出国家一级运动员40余名,众多国家二级运动员,有13人考上了大学。2011年,琼中女足两位队员入选了国家青年女足集训队。

足球的出现改变了这群在大山中成长的黎族女孩的命运。“冠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让她们走出来。目前,琼中女足已有多名队员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读书。踢球,最后真的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把她们从穷乡僻壤带进了大学校园。我希望通过足球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让更多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好,让她们有目标、有理想,我觉得这个非常之重要,要比拿一个冠军、两个冠军还要重要。”吴小丽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当年我们牵着她们的小手,把她们从山村颤颤巍巍地领到球队,谁也想不到,如今她们可以为国征战。她们的人生,以及她们的家庭宿命都被足球完全改变了。”

“希望她们在足球教育中学到东西,在这么多参与足球的琼中女足的孩子当中,踢职业的也许只能出来几个,绝大部分从事不了这个职业,我们做的就是让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足球改变命运。同时希望这些女孩子能从中收获一生的财富,让她们在社会上能自主、自强、自立、自尊。”吴小丽说。

“我和她们已经有了不同的追求”

据中国足协7月1日发布的《中国足球协会关于组织U19国家女足集训队2020年第一期集训的通知》内容要求,琼中女足两名队员王靖怡、王慧敏于7月10日至25日在云南海埂训练基地和其他地区30名队员进行集训、选拔,备战2021年亚洲女足青年锦标赛预选赛。

王靖怡、王慧敏均于2018年入选U16国家女足集训大名单,并入选中国U16女足。2019年,两人以国家队主力队员身份参加2019亚足联U16女足锦标赛。

走进琼中女足,记者见到了正在训练的队长王靖怡。烈日下,她满头大汗,身上的训练服也早已湿透。“累吗?”“累。”王靖怡说完做了个鬼脸,还小声地说,“不要给我师母说哦。”在王靖怡去宿舍的路上,她坦诚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虽然很累,但为了梦想,再累也是值得的,再累也要坚持。”

王靖怡是家中的老大,弟弟现在镇上小学读五年级。参加足球队之前,她同弟弟一样,都要走3公里山路去红毛镇上学,每隔一段时间父母都要背着粮米去换取饭票。

若不是足球,王靖怡难以想象自己的人生命运去向何处。“有次回家遇上小学六年级时要好的同学,看她怀抱着哭闹的孩子,我当时都惊呆了,自己还不成熟,怎么照顾孩子?而且没有经济条件,你能给他什么?当时我就觉得和自己那位同学比起来,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有值得去努力的事业,有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激师母,也越来越意识到她常给我们说‘奋斗才能改变自己命运’这句话的意义。如果没有师母常年的教诲,也不会有今天的我。”谈及师母,王靖怡如是说。

“琼中女足精神”传承了下来

《中国报道》记者见到高禹萱时,她正顶着烈日向小队员讲解规范动作,与10年前不一样的是,脚下原本尘土飞扬的操场已经被崭新的塑胶操场取代,高禹萱也从懵懂的小姑娘蜕变成了一名琼中女足教练员。

出生在琼中县黎母山镇一个贫穷乡村家庭的她,在家里5个孩子中排行老四,祖辈都靠务农谋生。“如果当年没有被肖山教练‘搜罗’来踢足球,我可能已经按照黎族传统早早婚嫁,然后平凡地过一辈子。”高禹萱感慨道,“足球改变了我的一生,上大学、当教练,连我父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

2015年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育专业毕业时,高禹萱原本有机会去省城和深圳发展,但是当肖山教练问她愿不愿意回来教小朋友踢球时,她没有犹豫就直接答应了。于是她就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成为48个“小师妹”的“高教练”。

高禹萱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她回来既是为了回报教练,也是为了帮一帮像她一样大山里的孩子,希望通过足球改变更多大山姑娘的人生。

“现在我在女足带小队员,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挑选队员,很多家长都很支持,她们比我们以前基础要好。小队员颠球,一次能颠9000多个。”高禹萱骄傲地说。

尽管琼中女足生活和踢球的条件变好了,孩子们已经不再为一双球鞋苦恼,但琼中女足的精神仍在传承。

为给球队注入新的理念,紧跟国际潮流,发扬光大琼中女足的金字招牌,2019年,琼中女足聘请了一个三人外教团队。主教练丹尼洛、助理教练波波维奇、守门员教练伊戈都来自欧洲塞尔维亚,均为欧足联注册教练。

“琼中女足虽然在国内外赛场取得了一些不错成绩,但绝对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吴小丽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外籍教练组具有丰富的国际执教经验,他们的加盟,在技战术方面能为球队注入新理念。

据吴小丽介绍,琼中女足目前正努力向专业转型,尝试做成足球俱乐部的形式,俱乐部计划明年建成。采访最后,吴小丽坦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琼中女足,给这些孩子多一些机会,因为对她们来说,足球或许就是唯一的出路。

队员们在球场上训练颠球。

队员们在球场上训练颠球。

训练结束后,女队员们回到宿舍抓紧学习当天功课。

训练结束后,女队员们回到宿舍抓紧学习当天功课。

琼中女足多次获得“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冠军。图为球员们在颁奖典礼上举起冠军奖杯。

琼中女足多次获得“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冠军。图为球员们在颁奖典礼上举起冠军奖杯。

责任编辑:张利娟

谷旭梅和她的3000名徒弟

“我总想着,帮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好了,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家乡。”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凤娟

“没想那么多,就是发自内心想帮大家”“做得还不够”,站在一台缝纫机前,50多岁的谷旭梅笑眯眯地谈起她的往事。她身穿自己裁剪的套装,头发简单扎起,如邻家大姐般亲切。

谷旭梅从17岁就坐在缝纫机前,此后将近40年都不曾离开缝纫机。她的皮肤被晒成小麦色,为了徒弟们的生计,她要经常在外奔波。如今,她用缝纫机带动了3000多名妇女走上致富路,创建的五月旭梅服饰有限公司更是远近闻名。

“我也和妈妈一样”

托乎其于孜村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县,村里98%都是少数民族乡亲。谷旭梅两三岁时随父母到这个宁静的村庄里定居。最初,家境贫困、生活拮据的谷旭梅一家,租住在维吾尔族邻居提供的两间小屋里。她每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不管走进谁家,都不会饿肚子,哪怕只有一碗奶茶、一块馕,大家也会分着吃。有一次,谷旭梅肚子饿得咕咕叫,小伙伴穆格然木·马合木提将家里仅剩的半块馕送到她手里,她将邻居的情谊深深记在心里。

谷旭梅的妈妈有裁缝手艺,有的邻居想做衣服却没钱,妈妈就免费帮他们做,有人想学裁剪缝纫,妈妈也耐心地教给她们。小旭梅经常看到妈妈在昏黄的灯光里为邻居做衣服,“妈妈说,帮人就是帮自己。”谷旭梅从小生活在这种睦邻友好的氛围里。

1982年高中毕业后,谷旭梅就跟着妈妈学习手艺,为了掌握更专业的裁剪技能,她托人买来服装裁剪书。谷旭梅的所有心思都在琢磨裁剪技艺,常常坐在田埂地头,用木棍在泥土上描画裁剪的草图,得知乡里的“巴扎”(集市)有上海来的师傅现场裁剪衣服时,她就跑去偷师学艺。

转眼3年过去,谷旭梅的裁剪技艺突飞猛进,她也亲手做好了嫁衣。1985年春,她穿着自己亲手裁剪缝制的一套红色中式礼服举行婚礼,乡亲们都夸她长得漂亮,又心灵手巧。

结婚后,谷旭梅开了一家裁缝店。由于做工细致、价格公道,很快在当地就小有名气,不仅顾客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村民提出要拜师学艺,谷旭梅一口答应下来。免费收徒的消息一传开,上门的人就越来越多,而且只要有上门拜师的,谷旭梅从不拒绝,这一帮就是30多年。

“有不少身体残疾或是家庭困难的妇女,都是我叫她们来学的。她们能学会一门技术,就能养活自己啊。”谷旭梅简单而真诚地说,“妈妈教徒弟也没收过学费,现在轮到我,我也和妈妈一样。”

“徒弟们生活好了,我就高兴”

走进旭梅公司二楼的车间,统一着装的员工们正在赶制一批校服订单,50多台电动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这是新疆第二轮疫情结束后公司承接的首批校服订单。

沙比热木·阿合买提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种地为生。2016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她来到谷旭梅的车间,从零基础成长为熟练工人。“我现在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工作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现在家里已经脱贫了。”沙比热木开心地说。

“没活干,徒弟就没钱挣。”徒弟越收越多,谷旭梅也开始为订单发愁,她走出家门去找活儿。谷旭梅说,这些年,市场、学校、医院、服装厂,周边能拉到订单的地方,连首府乌鲁木齐都有她的足迹。

“最初的几年很苦,特别是到了冬天,回到家脚都冻得麻木了,要用热水烫烫脚才能缓过来。”“之前也不注意穿着,有一件表姐送的白色风衣穿了3年,后来为了多展示裁缝手艺,才注意给自己做衣服。”谷旭梅回忆起30多年的经历,释然地说,多苦都过来了,“徒弟们生活好了我就高兴”。

30多岁的阿西古丽·吐尔逊是比较特殊的徒弟,她从16岁起就跟着谷旭梅学习缝纫技术,由于她左腿患有残疾,谷旭梅和丈夫丁胜利整整接送她10年,直到她嫁人。今年,谷旭梅又给阿西古丽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让她既能在家照顾孩子,还能完成订单。

家住伊宁县弓月社区的卡米努尔·叶尔迪在谷旭梅的支持下,在自己小区里开了裁缝店,为居民定制服装,也加工成衣和礼服。当谷旭梅去探望卡米努尔时,她远远迎过来,拥抱师傅。“我刚开店时,技术还不太成熟,有个订单没通过验收,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还是师傅伸手帮我。”卡米努尔紧紧拉着谷旭梅的手。

这些年来,拜师学艺的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近至周边的乡镇、村庄,远至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谷旭梅总是热情地接待她们,倾囊相授。30多年来,谷旭梅免费培训了各民族学徒3000多名,还支持她们开店。

“帮一个人,能改变一个家庭”

哈萨克族学徒加娜尔古丽·热马赞也是跟了谷旭梅20多年的徒弟。她和丈夫曾经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活。是谷旭梅让她学到了技术,还出资帮她租房买设备,开起了一家缝纫店。“当时我家里穷,地少,又缺资金,是师傅掏钱给我在自家门口租房开了店,还送来了缝纫机、锁边机和所有需要的东西。”当谷旭梅把店里的钥匙交给加娜尔古丽时,她喜极而泣,紧紧抱住谷旭梅久久不放。

说起师傅的好,加娜尔古丽有些哽咽。如今,加娜尔古丽家盖了新房子,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还开始像师傅那样免费培养徒弟。

“我总想着,帮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好了,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家乡。”谷旭梅一直相信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帮助着身边的人。

因为今年疫情,生意受影响比较大。“但我们有一些老客户,还能接到不少订单,我就想着把这些订单分给徒弟们,让员工都有活干,大家都能稳定就业,家才安稳。”谷旭梅说。

除了免费教技术、提供就业岗位,谷旭梅在生活上也对徒弟们多有照顾。徒弟生病没钱看,谷旭梅就自己贴钱给徒弟;徒弟没有缝纫机,谷旭梅自掏腰包给徒弟送;徒弟有了委屈,她也总是及时出现……谷旭梅常对家人说的话是“再等等”。“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她,天天忙徒弟的事。只要徒弟有事,家里的啥事她都抛到一边,先帮徒弟解决问题,我只能多照顾家和孩子……”谷旭梅的爱人丁胜利憨厚地笑着“抱怨”妻子。

“小女儿曾经央求妈妈说,能不能给徒弟买缝纫机的时候,也给她买一辆自行车。”“大女儿已经成家,小女儿在读大学,都没骑上她买的自行车。不过现在,她们都已经理解妈妈,也在妈妈的影响下做公益。”丁胜利说,这些年,花在缝纫机上的钱最多,谷旭梅认为缝纫机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除了免费教徒弟,他们还常年照顾孤寡老人。“这些年,她也获了不少奖,每次奖金都没拿回家,路上就买日用品送人了,总惦记着别人。”丁胜利说,“她就是这样的人。”

9月,谷旭梅(图中)去往徒弟开设的服装店,帮徒弟指导店里的员工。

9月,谷旭梅(图中)去往徒弟开设的服装店,帮徒弟指导店里的员工。

责任编辑:何晶

深山绣娘“绣”到伦敦

潘玉珍奶奶没有想到,刺绣可以让她和身边上千名绣娘看到山外的世界,真正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凤娟

2019年8月3日,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苗族绣娘潘玉珍(左一)将象征脱贫希望的龙旗传递给年轻绣娘。

2019年8月3日,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苗族绣娘潘玉珍(左一)将象征脱贫希望的龙旗传递给年轻绣娘。

75岁的潘玉珍奶奶一边在手里来回倒腾八股彩线,一边聊起刺绣的往事。她是贵州苗族刺绣传承人,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网红”,没想到她们绣了一辈子的纹样成为城里人喜欢的艺术,更没想到她们在田间地头缝制的绣片能做成国际奢侈品。

潘奶奶穿着绣花的传统服装,用苗族银饰把花白的头发盘在头顶,笑眯眯地介绍着衣服纹饰的寓意,她说,在村里,女孩10岁前就被母亲教着绣花,苗绣上的每一个图案和线条都是故事,山川河流、历史传说、自然万物等都凝结在这些彩色的丝线中。以前绣好也就用在家人的穿戴上,有时送给朋友亲戚,甚至很少在集市上买卖。没有想到,刺绣可以让她和身边上千名绣娘看到山外的世界,真正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大山深处的绣娘

潘玉珍自幼随母亲学习挑花,劈丝刺绣,织锦,染、织、绣全能,是当地众所共知的刺绣能手。通常,一件好的绣服从织布、染布到绣成,要四五年的时间,不仅图案,服装本身也是岁月和文化的注脚。“5分钟才绣一针、才能扣个扣,还有染线、织布呢。”潘玉珍,在深山里,女孩们花心思绣嫁妆,从绣品上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秉性。

在贵州山里,村村绣种不同,每个绣娘的绣法各异。同样是蝴蝶,东家的胜在振翅欲飞的神态,西家的赢在娇艳瑰丽的色彩;同样是绣娘,村头的只擅绣花不擅绣蝶,村尾的只擅绣人不擅绣景。苗绣技法有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等12种。千百年来,这些主要以女性作为主导角色的“非遗”手工艺,不仅让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传播,更让女性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如何让绣娘不出门也能挣钱,成了最头疼的事情。潘玉珍开始尝试把女儿和身边的绣娘组织起来,把她们的绣品卖到山外。“刚开始销路不好,有的人看挣不到钱,就又回家卖水果去了。”

说到改变,潘玉珍都会想起与夏华的邂逅。她作为招商引资的企业家被邀请到村里,村主任热情地召集全村的老人家盛装到操场上集合。这位从北京来的女企业家能为她们带来什么?潘玉珍和村民们期待着,但也不知道能期待到什么。

“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好好干,大家用绣花赚钱,做好了,我带大家去北京!”听到这句话,潘玉珍和绣娘们高兴地鼓掌,她们都听明白了,干好了能去北京。接着,夏华兴奋地说,“做好了,我带大家去伦敦!”底下又鸦雀无声。村主任说,伦敦是什么?这让夏华第一次参与到精准扶贫,她要把中国手工艺品引入国际时尚界,要实现这个“去伦敦”的承诺。

让都市读懂大山

夏华到潘玉珍家,她带领绣娘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品,就主动提出来合作。

然而合作之路也如山路一样会有崎岖。夏华把设计师派进大山里,尝试让她们绣有价值的产品,从市场倒推倒产品,然后定制绣品。但潘玉珍她们习惯了绣民族服装、鞋垫,怎么才能把这些东西传播出去,让大家接受并愿意买单?她们也尝试过将绣娘接到北京来工作,但这会水土不服,绣娘离不开家。

直到近几年,夏华让设计师驻扎当地,去理解这些刺绣背后的文化和寓意,建立纹样博物馆,建立依文·中国手工坊。通过手工坊,搭建拥有5000多位绣娘、3000多个纹样的中国手工坊数据库,同时建立囊括20多家时尚机构和其设计师的中国手工艺联盟。在互联网平台上,远在巴黎、意大利的设计师就可以与大山绣娘“相亲”,而手工坊团队的工作人员就在山里充当“翻译”兼“媒婆”。

与以往绣鞋垫、衣服不同,潘奶奶在设计师的帮助下,纹饰绣到高跟鞋、手包、扇子等地方,说到“爆款”首推刺绣笔记本。目前,笔记本已经有1800多个品种,一个笔记本卖100~200元,熟练的绣娘们在家里一天绣6~8本笔记本。“马云也是我们的客户呢!”潘玉珍笑着说,某次活动中,马云听说了潘玉珍的故事主动找到她。她得知马云有最大的销售平台时,拉着马云的手说,要多帮她们卖刺绣笔记本。

这些年,手工坊已经找到约1.3万名绣娘,整理出5000多种民族传统纹样,建立起1200座家庭工坊。为了让绣片中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全世界能读懂的“语言”,她邀请了全球的年轻设计师去开发设计,再将其呈现在服装、包包、靠枕、笔记本之上,并通过“深山集市”品牌对外推广。

从大山里到伦敦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苗族刺绣、读懂大山,夏华带着潘玉珍,将“深山集市”开到了城市,开到国际。扎染的围巾、时装,刺绣的精美女包,民族风的瓷器,充满设计感的首饰……这里既能购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又能现场互动,沉浸式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

正如夏华站在操场讲出的那句承诺,她带绣娘们走出了大山。潘奶奶走出大山的第一站是北京,之后深圳、上海、西安……也真正走到了伦敦。2017年9月,中英建交45周年主题活动期间,夏华以“绣梦”为主题在伦敦举办了时装秀。夏华带着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贵州绣娘飞越1.2万公里来到伦敦,在中国驻英使馆里开秀场。模特展示着中国元素的原创设计服装,潘奶奶和绣娘如在乡间一般静静地坐在绚丽的舞台上绣着一针一线。当绣娘们站在舞台中央唱着歌、绣着花,台下很多嘉宾都流泪了。

时隔3年,潘奶奶回忆起伦敦之行还是很兴奋,她对记者说:“那些外国人看到我们绣的纹饰都非常喜欢,他们竖着大拇指说这是艺术品,好看!”

2019年,“深山集市”快闪店开进伦敦,欧洲消费者在现场排起百米长队,争相抢购,甚至连绣娘手中的半成品都被一抢而空。“因为美是没有国界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

像深山很多女人一样,潘玉珍的女儿从小就伏在母亲的背上看刺绣,那些艳丽的刺绣点亮了她的童年生活。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女儿、孙女都加入进来,2019年的年收入就达到150万元。

责任编辑:徐豪

女性脱贫是彻底消除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脱贫是彻底消除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性别平等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左琳

“中国一直是全球妇女事业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在9月16日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表示,中国积极致力于贫困妇女脱贫发展,在经济发展、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慈善公益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果。在中国7亿多脱贫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

“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女性不脱贫,就谈不上人类消除贫困。女性脱贫是彻底消除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性别平等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陆继霞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女性同样是扶贫的主体,她们同男性一样,发挥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解决女性贫困意义重大

在陆继霞看来,帮助女性脱贫,具有不同于男性脱贫的重要意义。

“当前,受生理原因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女性被社会所赋予的角色期待比较多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市场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陆继霞表示,“因此,妇女在健康、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摆脱贫困并发展,无论对于其自身尊严和经济地位的提升,还是对于其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和谐等多方面而言,都极为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女性——特别是贫困妇女,在教育、培训、就业、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极大挑战,“女性容易遭受边缘化的对待,无法获得和男性平等的获得权、资源分配权。”陆继霞认为,这是导致女性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主要原因则是部分女性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能力有限。

解决女性贫困,首先需要激发内生动力。“贫困妇女的脱贫经历是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自信的过程。”陆继霞表示,女性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技术、掌握技能,为增加就业机会、健康机会而努力。

“我们也会为贫困妇女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措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相关人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妇联全力推进“巾帼脱贫行动”,聚焦深度贫困,因地制宜精准落实立志脱贫、能力脱贫、创业脱贫、巧手脱贫、互助脱贫、健康脱贫、爱心助力脱贫7项帮扶举措。2016年以来,各地妇联共举办恳谈会、励志讲堂等各类扶贫宣传活动15万多场,吸引1600多万人次贫困妇女参与,进一步激发贫困妇女脱贫内生动力。

举措有待完善

女性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完善。全国妇联相关人士表示,扶持发展妇女特色产业,带动妇女就业脱贫是行动之一。

“我们同各地妇女组织一道,动员1019万人次贫困妇女和骨干参加脱贫培训;通过带动140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发展手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帮助50余万贫困妇女通过电商增收;开展家政扶贫,培训70多万人次,帮助‘能走出去’的贫困妇女转移就业50余万人次;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全国累计为妇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37.73亿元,获贷妇女656.90万人次,扶持带动122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发展生产、增收脱贫。”该人士表示,此外,全国妇联还加大“两癌”免费检查和救助力度,缓解贫困妇女因病致贫返贫;充分发挥基金会作用,实施“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等公益扶贫项目,为5000多万妇女儿童带去温暖。

“从全国妇联的努力也可看出,妇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陆继霞认为,虽然以上举措效果显著,但解决女性贫困,仍需要从社会政策和文化范畴等角度来进一步考虑,并破除一些障碍。

“例如,当前诸多针对家庭层面而非农户个体的贫困原因所设置的减贫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一些针对社区或者家庭层面,但没有性别敏感的产业发展项目,也会将妇女排除在外,无法惠及女性。”陆继霞表示,从文化因素来说,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妇女仍然面临着市场和家庭带来的双重压力,这些都是今后破局女性脱贫和发展时的难点。

脱贫不是终点

进一步巩固妇女脱贫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有效衔接,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全国妇联相关人士表示,全国妇联会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建立的防止返贫监测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把脱贫不稳定、贫困边缘妇女、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妇女等,纳入关爱帮扶范围,除此之外,还会做大做强妇女特色产业。

“我们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挥女能手、致富女带头人和职业农民、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大力发展妇女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提升妇女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种养业转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妇女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帮助她们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该人士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陆继霞亦表示,今后,中国可以针对女性贫困问题,从政府、社区、企业到社会组织和家庭等,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开展具有性别敏感的项目设计,针对女性的特点实施和开展发展项目,增加农村贫困女性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扶贫车间’的形式就具有极其明显的亲女性的特点。”陆继霞说,此外,还应该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上继续提高女性受益的水平。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三团村,返乡创业的“85后”姑娘石秋香(前排左一)与村民自拍,为上网宣传准备素材。

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三团村,返乡创业的“85后”姑娘石秋香(前排左一)与村民自拍,为上网宣传准备素材。

责任编辑:左琳

Q&A

中国报道:您认为中国女性减贫脱贫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怎样的意义?

陆继霞:中国女性减贫脱贫的经验和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分享,从而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建设“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促进性别平等和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贫困女性的数量远远高于男性。中国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后,便从多个领域、多个层面采取多种措施,为妇女减贫和促进妇女发展事业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为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获得权的提升和在家庭地位的提高而努力,效果显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贫困妇女发展风采的同时,也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