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0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0 » 中国扶贫方法论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中国扶贫方法论

Year:2020 Issue:10

Column: 中国扶贫方法论

Author:

Release Date:2020-10-05

Page: 42-53

Full Text:  

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处,这里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乌英苗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陆续开工。村民们修河堤、建芦笙坪、参与产业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处,这里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乌英苗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陆续开工。村民们修河堤、建芦笙坪、参与产业发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如何抓住“穷根”、分类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是完成脱贫攻坚的关键。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方法论,积累起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经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构筑起了立体化、多样化的方法体系;坚持开发扶贫,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脱贫途径,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悬崖小飞侠”的网红新生活

“一年以后,欢迎你再来‘悬崖村’,就可以坐缆车去到山顶。到时候我在云端接待你。”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从小住在“悬崖村”、上到小学四年级只能考1分、靠放羊卖苦力维生的彝族小伙儿某色拉博做梦也没有想到,全家下山就住进了“洋房”社区,自己还成了带动家乡脱贫致富的“网红”。

“背上来的新娘跑不掉”

“悬崖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别称。昭觉县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27年的首府,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在彝族史诗《勒俄特依》里记载,创世英雄支格阿鲁曾经走到大地四方的尽头,并向来路各射了一支箭,4支箭同时射中了鸠图木古(今昭觉县四开乡好谷)这个地方,因此这里被彝人看作是“大地的中心”,“悬崖村”坐落于古里拉达大峡谷山坳之中,三面是悬崖,一面是高山。200年前,“悬崖村”的祖先在部族纷争中为了躲避战乱求生存,藏身到了悬崖之上,在这里生息繁衍下来。

“没有爬过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藤梯,就等于没有去过古里拉达峡谷。”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以前,大多数村民住在海拔1400多米的地方,与地面垂直距离近一公里,最高还有住在海拔2400米的地方。

2016年以前,17段危险的藤梯曾经是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快速”通道,其中接近村庄的两条几乎垂直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在村里人的记忆里至少有十人曾经在此坠亡。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小学在山下,孩子们上学放学也都要顺着悬崖绝壁断续攀爬这17条藤梯。

在学者眼中,“悬崖村”的状况就是彝族山民在险恶环境里生存状况的“活化石”。“悬崖村”的出行情况还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7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向来自凉山州的代表了解彝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几年过去了,“悬崖村”的状况现在如何呢?从被称为大凉山之心的昭觉县城出发,记者一行沿着348国道、S307省道一路向东往大山深处行进,道路越来越窄,山势越发陡峭,在悬崖峭壁间行进两个小时后来到了“悬崖村”钢梯所在的狮子山脚下。

一条看不见尽头的灰色钢梯固定在近乎垂直的山体上,如钢轨般铺向空中。当记者一行气喘吁吁上攀数百级台阶之后,向下俯瞰,只见云海缠绕着山峦,峡谷中一条蜿蜒的美姑河流向远方。此时,村民某色拉博和他的叔叔某色伍哈飞奔下山来迎接,头发卷曲、鼻梁高挑的某色拉博坐在钢梯的扶手上热情地向记者打着招呼,左耳带着彝族成年男性标志性耳环的他,一手拢着被山风吹散的头发,脸上绽放灿烂的微笑。

“山上没有正规老师能呆住,我上学就上到四年级,考试只能考1分,没有文化只能放羊、出苦力,打零工,去广东打工都不好找工作,一个月累死累活赚两三千元。”年轻的某色拉博笑着对记者说,笑意中带着一丝苦涩。

“山上的男人娶媳妇很难,多花几万元聘礼人家都不愿意来,同样山上的女孩嫁出去也不容易。不过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离过婚,当年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爬藤梯背上来的,一路上还得吆喝着驱赶野猪、猴子等野兽的骚扰,没有一个新娘能自己偷偷跑回娘家去,只能安稳过日子,老书记某色吉日就背过50多位新娘。”已经有3个孩子的某色拉博一本正经地和记者说。

按照彝族的习俗,孩子大了分家后,年迈的父母要跟着最小的儿子生活。5年前,因为分家,某色拉博作为家里的小儿子,从广东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刚回家时,当时的“悬崖村”和小时候并没什么不同,拉博攀爬着熟悉的藤梯回到悬崖上的那个家。家里土坯房年久失修,房梁也开始腐朽,雨天漏雨,冬天漏风,家里除了一张铁焊的床之外什么家具都没有,村子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不用说网络讯号了。在家种玉米、养鸡放羊就是刚回家的某色拉博的主要生活,天天吃苞谷饭。

“早上吃土豆、中午吃洋芋(土豆的别称)、晚上吃马铃薯。”某色拉博笑着说,这就是当时一天的配菜。好不容易养大的羊和鸡要带到山下赶集去卖,需要把羊绑在背上下山,以拉博的身手,天蒙蒙亮出发到达集市时就已接近中午快散市了。而有人知道他是悬崖上来的不可能再带回去就故意压价,这成了拉博那时的痛。

爬着钢梯成了电商直播“网红”

不过很快,“悬崖村”就发生了巨变,从2016年修建钢梯开始,钢梯架到哪里,电线和通讯电缆也接到哪里。钢梯架好了,村子里通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4G网络全覆盖,村民们普及了智能手机,山上山下两间医务室之间用上了无人机作为补充医药的工具,物资运送只需要十分钟。特别是钢梯和4G网络,让以往“交通基本靠爬、通讯基本靠吼”的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

穿着马拉松运动T恤的某色伍哈是上一代的“悬崖飞人”,今年已经45岁了,可他身体依然精壮。他说,当年修钢梯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从外地请来的工程队,都因为受不了苦临阵脱逃,最后只能靠当地人身背肩扛。2016年7月,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这些钢管牢牢焊入悬崖,一共组成2556级台阶。修建钢梯所使用的1500根钢管共计40多吨,外加6000多个固定用的扣件,全靠当地村民人拉肩扛地运上悬崖。“钢梯修好后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滑坡,原来的藤梯被冲毁了一部分。”

被称为“悬崖飞人”的某色拉博向记者即兴表演了他的攀爬绝技,上山时,他的身体几乎匍匐在钢梯上,手脚并用,脚步腾挪得像一只狸猫一样灵巧,下山时,他的身体重心靠后,腿脚快速挪动,几乎像是从钢梯上滑下来,在钢梯扶手上走“钢丝”更是他的拿手绝技,重心后仰,手脚并用,几乎是一路顺着钢梯滑下来。

“大家可千万别学我,有一次我上传了一段‘走钢丝’的视频,有上百万点赞,但这是危险动作不能学。”某色拉博笑着对记者说,在他的记忆里,从4岁起就开始爬藤梯,20年练就了一身在山崖间辗转腾挪、在绝壁上跳跃攀爬的本事。钢梯建成后,某色拉博从村里到山脚最快耗时仅18分钟,一般人得2个小时,有了多年的藤梯历练,徒手在钢梯上“走钢丝”更是如履平地一般。

因为在广东生活工作过,某色拉博的普通话是村里说得最好的,也是第一个玩起直播的。某色拉博用手机把自己爬天梯的画面以及在悬崖上放牛放羊等日常生活、以及高山云海、溶洞山涧的原生态场景拍成短视频,发布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迅速成了“网红”。在网站上直播半小时,某色拉博就能拿到上百元收入。前不久,某色拉博还利用自己的网红身份进入电商直播间带货,他告诉记者,蜂蜜、核桃、青花椒、脐橙、油橄榄等“悬崖村”的土特产、农作物都是原生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悬崖村”的产品一直没有合适的展示机会,很难销售出去。

2018年初,因为独特的地理风貌,昭觉县引进一家旅游公司在“悬崖村”打造山地度假旅游项目。某色拉博凭借自己的攀爬绝技以及自己在网上的知名度成为明星旅游向导,钢梯上有一个观景台还被以“拉博”的名字命名,出了名的某色拉博还被邀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办的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和周迅等众多明星等同台演出,“悬崖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有不少网友慕名而来。村里人开起了小店,通过钢梯,大到冰箱、小到矿泉水都能背上来,为游客服务。

拉博火了,也带动了周围一批年轻人。某色拉博的发小某色苏不惹是“悬崖村”的另一名“网红”,在2017年年底才接触网络直播的苏不惹如今快手粉丝已近20万,除了打赏还带货卖蜂蜜,最多时一个星期能卖出四五十公斤,从山上采蜜、打包到送至山下镇里的邮局,全程直播,此外还给从远方前来探访的游客当导游……加起来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也能达到四五千元。

通过他们,其他村民也陆续摆脱了贫困: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的外销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青花椒、脐橙,随着销售渠道的畅通,收入越来越高……

搬下悬崖住上“三室一厅”

某色拉博生活最大的变化出现在今年5月,从12号到14号,阿土列尔村4个村民小组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44人,用3天时间全部迁进了65公里外位于昭觉县城边的新家——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拉博带着75岁高龄的父亲和60多岁的母亲、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身着彝族重要节日时穿的盛装、用背篼背着家里养的鸡、用绳索拴着孩子,一步步爬下“悬崖村”,坐上乡里安排的车来到了县城旁的“洋房”社区。根据每人25平米的易地扶贫搬迁标准,某色拉博夫妇和父母分到了100平米的新房,房间是三室一厅、厨卫齐全,通透敞亮。他们没有带下来很多家什,因为床铺、厨柜、桌椅等大件政府已经配备好了,只需新买家电。

此后的日子里,某色拉博频繁往返于“悬崖村”和新居之间,爬惯了悬崖的他上下四楼如履平地,骑上新买的电瓶车在县城穿梭往返,到县城一趟只需要8分钟。“在县城买一些小家具、生活用品,还有工具……山上还有苦荞还得收,这些天太忙了。”某色拉博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忙碌的喜悦中,笑意抑制不住地挂在脸上。他的第三个孩子就在搬进新家的喜悦中呱呱坠地,进城购置商品、接送孩子成为拉博最近直播中的新动向。

“‘悬崖村’并不会就此消失,钢梯也没有白搭,今后这里将成为昭觉最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牛”书记的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子阿牛说:“村民住到县城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他们在原村的土地仍然会被保留,青壮年回到村上搞产业发展和旅游接待,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龙头山—狮子山—大峡谷这一圈将来可以打造成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壮丽的自然风貌绝对配得上。”自己在网络上推介家乡而被众多网友点赞的支尔莫乡乡长、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悬崖村”的远景规划,他说,在不久的将来,“悬崖村”将修建45套民宿,开发大峡谷溶洞、温泉,设计徒步游路线,这里还要规划修建2条观光缆车搞“云端游”,真正实现旅游致富。

“一年以后,欢迎你再来‘悬崖村’,就可以坐缆车去到山顶。到时候我在云端接待你,体验一下躺在床上就能晚上看星星、早上看日出,白天看云海的神仙日子。”某色拉博对记者发出了盛情邀约。

2019年11月23日,某色拉博用手机拍摄哥哥某色拉洛家租给游客的露营帐篷,准备发到网络直播平台上。

2019年11月23日,某色拉博用手机拍摄哥哥某色拉洛家租给游客的露营帐篷,准备发到网络直播平台上。

2019年11月16日,背着快递包裹回家成为“悬崖村”天梯上的新风景。

2019年11月16日,背着快递包裹回家成为“悬崖村”天梯上的新风景。

5月13日上午,四川凉山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31户贫困村民搬家下山搬迁到昭觉县城的安置点新房,开始新生活。

5月13日上午,四川凉山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31户贫困村民搬家下山搬迁到昭觉县城的安置点新房,开始新生活。

责任编辑:王哲

广西罗城:把特色产业变成致富香饽饽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摆脱贫穷的困扰,成为一份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认真回答的大考卷。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谭星宇

民族村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的沙石土质适合吴茱萸生长。

民族村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的沙石土质适合吴茱萸生长。

地处广西北部九万大山南麓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重峦叠嶂,满目苍翠,自古以来就有“三尖”的美誉:山头尖(群峰竞秀,山川秀美)、筷头尖(美食丰富、热情好客)、笔头尖(尊师重教、文人辈出)。绿水青山哺育了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古老的仫佬文化习俗独具风情,仫佬、壮、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是风光如画的宜居之地。

但与此同时,由于这里山多地少,土地瘠薄,加之交通不便,罗城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全县共有8.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8.47%,截至2019年底,全县还有19个贫困村、2315户6509名贫困人口没有脱贫。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摆脱贫穷的困扰,成为一份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认真回答的大考卷。近日记者赴罗城多个乡镇进行采访,亲身感受这个贫困偏远地区的扶贫成效,力图从中找出答案。

大山里的葡萄熟了

“怎么脱贫的?当然是靠葡萄啊!”

在罗城四把镇里乐村山间的葡萄园里,村民韦凤茂正在忙碌着采摘葡萄,由于人手不够,他还聘请了同村农友来帮忙。“今年种葡萄的收入有20多万吧。”韦凤茂脸上的笑容显得轻松而满足。

2002年,韦凤茂为了照顾家人,结束了打工,回乡务农。但家乡贫瘠的土地实在难以养活一家老小,韦凤茂不得不另想办法。他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的野生毛葡萄上,“毛葡萄不挑地,在石头缝里都能长。”

罗城种植毛葡萄的历史比较悠久,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中国野生毛葡萄酒原产地”,“罗城毛葡萄”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种野生的毛葡萄根系发达,枝蔓生长迅速,耐湿热和旱瘠,每亩可产鲜果1000~1500斤,不仅可以治理水土流失,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适宜在石山区种植。

韦凤茂开垦了170亩的荒山,全部种下毛葡萄。但由于野生品种生长周期长,挂果率低,收成有限,加上建设葡萄园欠下了不少债务,2015年韦凤茂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政府把韦凤茂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他提供了贴息贷款和肥料,还派技术人员给予指导。韦凤茂换种了部分优质的种苗,产量慢慢上来了。2016年,韦凤茂的葡萄大丰收,当年实现收入16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罗城,像韦凤茂一样种植毛葡萄的还有3800多户贫困户,从2012年至今,已有120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毛葡萄脱贫致富。毛葡萄已经成为罗城主要的扶贫产业之一,全县毛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2019年产量达1.54万吨。除了鲜果销售,罗城还积极引进企业进行毛葡萄深加工,除了野生毛葡萄酒、毛葡萄汁等产品外,还开发了面膜、洗衣液、沐浴露等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为农民增加更多收入。

致富要靠带头人

在距离里乐村40公里外的小长安镇民族村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村民谢年远说自己能够脱贫,要归功于村委会主任覃凤琼的带领。

谢年远原先居住在更偏远的山区,1996年搬迁到民族村后,最早依靠种植果树为生。由于土地贫瘠,收入只够勉强维持温饱。其他搬迁过来的村民情况跟谢年远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正在谢年远为脱贫发愁的时候,村里有人已经走到了前头。2011年,80后覃凤琼在村里带头种起了吴茱萸。吴茱萸味道辛辣,早在2000年前就被用于镇痛、驱蛔等用途,直到今天仍然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民族村土质以沙石为主,十分适合种植吴茱萸。

在覃凤琼的带领下,谢年远和其他村民也开始种植起了吴茱萸。2014年,民族村成立飞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了大风岭中草药示范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原来分散的吴茱萸种植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模式,产品主要销往各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合作社现有社员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63人,2014年至2019年已带动民族村果场3个组减贫30户129人,2020年预计实现全部脱贫。

现在,民族村家家都盖起了楼房,80%的村民都购置了小汽车。谢年远说,感谢有覃凤琼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自己的生活才能越过越红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在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就读六年级的罗雨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梦想是长大之后成为一名翻译家。记者逗趣她说,现在人工智能都能翻译了,罗雨珊脱口而出:“将来我一定会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

罗雨珊出生在罗城县龙岸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家里的老瓦房经常漏雨,生活过得十分艰苦。2017年,罗雨珊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县城“仫佬家园”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从家里走到学校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罗雨珊的父母以前在广东打工,她也跟随父母在广东读书。重视教育是仫佬族的传统,由于担心孩子的教育可能受影响,罗雨珊父母在是否要回罗城一事上举棋不定。在实地考察了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之后,看到学校条件不比广东的学校差,一家人终于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来打拼。今年9月,罗雨珊从广东回到家乡,转入罗城·深圳实验小学上学。

“我们这所学校,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仫佬家园2560户移民搬迁户和周边居民近2万人的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校长蔡讛琳介绍说,学校自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秋季学期有28个教学班、教职工66人、在校学生1422人,其中贫困家庭子女917人、占比64.5%,易地搬迁学生760人、占比53.4%。

这所学校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项目,深圳市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援助资金2590万元建设了学校教学综合楼、运动场及围墙等设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设备,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在“家门口”同步学习到深圳相关学校的优质课程。深圳市福田区还派出教师团队担任学校领导,把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带到罗城来,让更多的贫困子弟受益。

责任编辑:何晶

陕西:凝心聚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5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229.88万人减少到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5%。

文︱王如意

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这里是苏陕扶贫协作项目。

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这里是苏陕扶贫协作项目。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陕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聚焦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扎实开展工作,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2020年,陕西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脱贫攻坚工作,以“三排查三清零”为抓手,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巩固提升等重点工作,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总决战,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宽道路。

从绿水青山的秦巴山区,到广袤丰腴的关中平原,再到资源富集的塞北福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潜力;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国际化大都市,处处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历史巨变;从兜底保障,到产业脱贫,到长效成果,处处迸发着欣欣向荣的磅礴动力。

五级书记抓脱贫,提高站位确保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定格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瞬间,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初心,宣示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中央明确提出,要层层落实责任,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大家,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召开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制定贯彻落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的意见,举办了市厅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县委书记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分陕南、陕北、关中三个片区召开推进会,研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发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各级责任特别是督促县委书记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尽锐出战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五级书记一起抓、全省上下总动员、社会各方齐参与,汇聚起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前,陕西所有建制村都派了帮扶工作队,全省仍有10677支驻村工作队、37526名驻村干部,包括9455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政策兜底强基础,多措并举织牢保障网

近年来,陕西省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摆在突出位置,以织密织牢农村低保兜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救急解难、残疾人社会福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六张保障网为抓手,切实兜住兜牢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在教育、医疗、通村道路、安全饮水、产业发展、扶贫就业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的务工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措施,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开拓新的就业岗位,补贴能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外出务工补贴;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其中,陕西建工集团在陕西疫情期间一次性提供了628个岗位;扩大开拓公益性岗位,落实光伏扶贫电站收益80%用于设置公益岗位的要求,开发生态护林员、护路员等扶贫公益岗位,优先解决未脱贫人口的劳动力就业。

截至7月底,全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02.61万人,是上年的113.56%。对外出务工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实现再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就业22.92万人,较上年增加41.48%。

结合实际,陕西进行分类指导分片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指导陕南地区重点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补齐“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短板;陕北地区重点打好巩固提升攻坚战,做好生态脱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关中地区重点打好非贫困县、村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提升带贫益贫效益。

扶智扶志强产业,多方合力增强生命力

陕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前7个月,中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06亿元,较上年增长7.18%,其中省级投入41.4亿元,较上年增长15%;整合涉农资金160.6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7.44%。江苏省启动实施项目1240个,37个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实施扶贫项目600个,99家省属国企和驻陕央企实施项目133个,对口帮扶高校开展教育帮扶、科技帮扶等1407项,111家省内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2家贫困县医院。“万企帮万村”“校地双百工程”“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三秦巾帼脱贫行动”等活动深入开展,陕西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四方合力、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在产业帮扶上,陕西省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在扶志扶智上,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全面加强新民风建设,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打造“3+X”扶贫产业体系,根据全省各地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魔芋、茶叶、食用菌等系列产品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引领、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推进、集群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有力地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同时,陕西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稳定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举措,创新载体平台、扩大参与力量,消费扶贫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陕西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消费扶贫新模式,销售扶贫产品超40.9亿元,建成消费扶贫专柜786个、专馆239个、专区265个。

强化监督防反弹,巩固成果拓宽致富路

3月下旬以来,陕西集中开展以“排查政策落实、脱贫任务清零,排查存在问题、整改任务清零,排查长效机制、漏点短板清零”为主要内容的“三排查三清零”工作,成立工作专班,上线“三排查三清零”信息管理系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出台政策文件,组建督导组、工作组赴10个市督促指导、培训答疑,组织7.4万名基层干部,对16962个行政村、147.5万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户逐村逐户进行排查,全省共排查、整改问题44558个。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落实产业、就业或兜底保障措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正在进行。

陕西省在实施问题排查机制、动态监测机制、跟踪落实机制的同时,加强建档立卡信息管理,落实好信息更新制度、信息比对制度、动态管理制度、数据分析制度,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存在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的监测对象,针对收入型、保障型、发展型等不同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及时精准帮扶。对当年内通过帮扶仍无法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的,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分类落实帮扶措施。

同时,陕西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压实问题整改和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健全常态化系统化精准化整改机制,将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家成效考核等反馈问题及自查发现问题一体推进。坚持把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边查边改、边改边查。

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截至目前,陕西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所有建制村交通、供电、通讯全覆盖;“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贫困人口不再为吃穿发愁,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全部解决,脱贫攻坚花开遍地,决战决胜成效显著。

收官在即,陕西全省上下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坚定决战决胜、不胜不休信念,发起总攻、展开冲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榆林市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

榆林市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

西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启贫困群众新生活。

西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启贫困群众新生活。

责任编辑:徐豪

广东“三项工程”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3项工程以短培训助力快就业易创业,有效调动农村脱贫户积极性,在广东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挑大梁作用。

文︱陈伟赞 黄楚芳

家在肇庆四会市迳口镇迎头村的朱全花今年46岁,因为文化水平低,以前靠打零工赚钱,收入也不高。后来,她参加了育婴培训、月嫂培训班并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持证月嫂。今年,朱全花的月收入已经达到10000元,服务的客户从四会拓展到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他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朱全花是“南粤家政”工程的受益者。“南粤家政”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个零门槛民生工程,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可以让劳动者快速掌握岗位技能和要领,实现长效脱贫奔小康。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南粤家政”工程的推进,既满足了民众的家政服务需求,更是带动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有力抓手。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就有1.72万家家庭服务企业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100多万人。以朱全花所在的肇庆市为例,今年以来,肇庆开展“南粤家政·肇庆管家”培训3270人,带动就业创业4300人。

除了“南粤家政”工程,像这样的民生工程还有“粤菜师傅”工程、“广东技工”工程。广东省各地人社部门主动作为,贴近服务,以短培训助力快就业易创业,有效调动农村脱贫户积极性,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挑大梁作用。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杨红山介绍,广东省实施“三项工程”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累计开展培训“粤菜师傅”5.4万人次、“南粤家政”38.02万人次,全省技能人才130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29万人,占比达32.9%。

在湛江市,当地人社部门介绍,该市把“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送到遂溪县洋青镇芝兰村,对该村50户没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及部分村民进行免费集中培训。通过短期的培训,村民们转身成为拥有一技傍身的厨师。村民卜伟,以前就喜欢炒菜制作糕点,参加培训后,技艺大进,很快就到邻近镇一家酒楼当起了夜班师傅,月薪4500元。以粤菜师傅高飞大师工作室为牵引,把“御唐府公司”、遂溪虎头坡蔬菜种植基地联动起来,共建“粤菜师傅”蔬菜基地,2019年至今,在“御唐府公司”梁思桥和粤菜师傅高飞大师的带动下,为虎头坡村解决农产品23万斤,价值116.8万元,带动省级贫困村——虎头坡村贫困户从年收入5200元提高到11000元,全村实现脱贫。

像这样的产业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在广东全省遍地开花结果。以此为契机,深圳市的一些技工院校更是先行先试,如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先后前往广西凌云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靖西市、那坡县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并组织深圳市20多家餐饮业到学校招聘,学员现场被各知名企业一抢而空。

“广东技工”工程实施以来,开辟了技能扶贫的阳光大道。广东人社部门注重发挥技师院校的大平台大培训大脱贫作用,民办技师院校也勇于担当,在技能扶贫等方面主动作为,取得可喜成效。

例如,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与京东合作开办农村电商扶贫班,提升农村扶贫生的技能素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效。据该校相关负责人黄克明介绍,在京东商城上线,由扶贫电商班同学组成电商团队,在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学生王应进的带领下,已完成五大地区70家公司8000多款产品对接、57款货品的拍摄和销售,其中少数民族地区产品占到了60%以上。目前,销售额累计逾百万元。

责任编辑:徐豪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带动地区经济飞跃,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我们国家在凉山等地扶贫的成功经验已经解决了西方国家在扶贫过程中只依赖外部救济从而出现的‘福利陷阱’等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产业扶贫是让贫困户永远脱贫的利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可持续的精准扶贫

“简单地给钱给物,一不给就立马返贫,这显然是不能持续的。产业扶贫在所有的扶贫当中,是公认可持续的。”郑风田指出,贫困山区虽然耕地少,但荒山丘陵有时也是聚宝盆,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性,怎样把地方独特的资源发掘出来,尤其是过去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去开发的那些资源,现在都可以下功夫琢磨,并把产业链打造完整。

“强带弱、富带穷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大力向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是必须的。”郑风田表示,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往往是“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要想真正脱离,必须大力投资改变贫困县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的改进,打通了资源互动的障碍,让贫困地区进入到发展地区的网络中去。

郑风田认为,我国现存的贫困人口致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恶劣闭塞的生存环境,如同大凉山的彝族乡亲,但是在以往的扶贫实践中,易地搬迁扶贫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相配套的措施,贫困户搬到山下搬到县城却没有实际的生存能力。“在原来的住处,还有地可以种、有羊可以放、有鸡可以养,所以必须解决产业问题,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的发展,凉山州不少地方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郑风田说。

让回乡创业转化本地资源也是一条脱贫的重要途径。郑风田强调说,费孝通曾经介绍过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乡贤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但这种双重循环早已断裂,贫困地区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

“我国有2亿多外出务工者,这些人在城里打工,增长了见识,学会了经营,而且知道城里什么样的产品有销路。贫困地区要采取有效的政策,营造创业和就业的良好氛围,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脱贫致富能手,并且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能够留在农村,让贫困地区走出贫困,实现城乡资源对接,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郑风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要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

“如果一个贫困县有几十个贫困村,每个村庄选择的产业都不一样,而村庄规模太小,很容易产生相对应的加工、冷库等产业链都没有建立起来,一丰收就容易出现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郑风田在调研中发现,“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最大的问题是规模不够,有些贫困县往往发展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特色主导产业”,“什么产业都搞的结果,是什么都搞不好。”郑风田表示,有些地区在制定规划时,把几乎所有的农业项目都列为主导产业,样样都是主导,就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也就起不到主导的作用。

在郑风田看来,许多地区的产业扶贫选择不是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而是盲目地跟风与模仿,缺乏特色,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风险较大,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比如,许多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选定的产业往往都是目前市场价格比较好的猕猴桃、草莓、蓝莓等水果。但这些水果如果同时进入成熟期后,就可能出现供远大于求的现象。他认为,在具体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一个地区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带动地区经济飞跃,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支柱产业,要注意打造产业链,增强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产业扶贫应该追求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化。”郑风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产业扶贫必须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力,产品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其背后的经营方式的竞争。国际市场上许多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农产品都来自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区,如来自美国玉米带和棉花带的玉米、棉花,来自荷兰的花卉、比利时的鸡肉产品等等。这些产业区往往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竞争优势。专业化和规模化已成为全球化经济中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郑风田认为,中国贫困地区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现实,产业扶贫未来应从改变生产布局小而全着手,在种植业内部或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进行调整并实现大的突破,避免走入农产品供给结构趋同加剧市场波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农民收入损失的误区。在贫困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情况下,通过产业集聚同样可以取得规模效应,实现专业化生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实现长久的脱贫致富。

9月16日,在四川大凉山的千亩高山蔬菜基地,彝族村民在采摘农产品。

9月16日,在四川大凉山的千亩高山蔬菜基地,彝族村民在采摘农产品。

责任编辑:王哲

Q&A

中国报道:伴随着城乡要素的流动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乡村脱贫致富中。您如何看待这种发展?

郑风田:农业与农村也可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成为消费、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地方和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地。这两个新职能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得非常成熟,而我国受制于土地红线,近年来刚刚开始发展,还比较缓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央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

旅游是没有污染的脱贫产业。像“悬崖村”这样的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奇特景观、乡土文化、土特产品对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非常大。随着贫困地区各项基础设施的改进提升,会吸引一大批城里人来观光、旅游、度假,精准扶贫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为贫困村探索出另外一条致富路。

新模式新业态让贫困人口钱袋子鼓起来

近10年来中国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产品流通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电商助农模式突破了传统电商发展瓶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文丨《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农民的钱袋子事关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大局,近年来各地创新探索了很多新的脱贫致富新模式新业态,它们既让农户增加了收入,也让贫困村摆脱了贫困面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破解生鲜农产品销售难题

张正河表示,相比于增收传统动力的减弱,一些新模式新业态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动能。“近年来农产品生产结构性矛盾严重,部分产品供过于求、有效供给不足,这严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十分重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强结构性改革就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张正河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力推进农村脱贫后奔向小康,必须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

“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脱贫新方式新业态发展迅速,农村电商助推大量农村年轻人收入大幅增长,不少农民从中受益。”张正河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新模式新业态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一些在城市学到一定知识、积累了足够经验的大学生返乡下乡则带动了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这些将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新方向。

张正河认为,对于山高路远的“三州三区”来说,如何改善农产品流通则是脱贫成功与可持续的关键所在。新业态新模式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电子商务领域。近10年来中国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产品流通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电商助农模式突破了传统电商发展瓶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贫困地区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存在保鲜和防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鲜活农产品损失往往可达20%至30%。近年来,各大电商机构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属性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属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一方面是开发储藏保鲜、冷链和粗包装加工等环节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同时也延长了农产品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则是鲜活农产品营销手段的突破,电商通过改进搜索流技术和下沉电商平台形成集群,从而为消费方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产品信息,同时通过直播、拼购等社交裂变新模式对接产需。

张正河表示,面对农产品品牌销售和特色销售的瓶颈,很多电商平台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上行的效率方面,发展产地直发模式,实现消费者、农户、平台三赢的格局,并通过建立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打造高端农产品销售机制等。

“电”字相连,“质”字为先

“无论是电商做‘外敷’,民宿当‘内服’,还是‘悬崖村’的‘悬崖飞人’网红带货主播等大凉山脱贫的生动典型,都道出了脱贫攻坚对产品和服务‘质’的认知。”从事农村电商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瑞梅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说到底脱贫攻坚是“造血”工程,能否造出“血”来,怎么造“血”,造出什么样的“血”,造出的“血”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当地的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分析、整合重构、重点打造、持续发展。

王瑞梅强调,在这一过程中,“质”字当先为取胜之道。产品和服务的“质”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竞争力的源头。有质的产品和服务会让人流连忘返,口口相传,不断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不论是悬崖还是峭壁,“质”字当先的脱贫攻坚,定会走得稳、走得远。

近年来,贫困地区的电商产品良莠不齐,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例子层出不穷。农产品有着特殊的营销模式,其地域性特别强,同样一种农产品,生长在不同的地域,品质外观口感可能大相径庭,如何让消费者信任并形成良好口碑非常关键。王瑞梅表示,尽管近年来这方面的法律监管在不断完善,但由于其虚拟性、跨区域性、发展快速性、形式多样性,使得法律服务有时不能及时跟上,造成监管滞后和盲区,给消费者造成损失。这要求相关部门主动用好政策“指挥棒”,及时为消费者把好关。

“做好农村新经济业态发展的监管,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政府部门、交易平台、网络经营户和行业组织要不断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共创共治的良好市场体系;政府部门之间也要形成全方位合作,要融合商务、财政、金融、农业、人社、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联动协同治理,不断完善相关农村新业态领域的法律法规,共同促进其健康长足发展。”王瑞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王瑞梅表示,从脱贫攻坚的很多生动典型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的宏大进程中,电子商务和新媒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多在偏远山区,知名度低,是被消费者和游客遗忘的角落,但这些地区自然生态好,有绿水青山,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偏好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如何进行快速宣传,电商和新媒体可一马当先,在抖音里“抖一抖”,在微信里“晒一晒”,在快手里“拍一拍”,在电商里“摆一摆”,就会被人熟知。

因此,如何常态化地利用好新媒体做好“外敷”,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考验,“电”字相连的脱贫攻坚,有了抓手,丰了羽翼,不怕飞不高远。“‘电’字相连,‘质’字为先,内外兼修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王瑞梅如是说。

6月10日,在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一名销售人员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土家族织锦产品。

6月10日,在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一名销售人员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土家族织锦产品。

责任编辑:王哲

Q&A

中国报道:这两年,直播带货非常火,尤其在农村地区,直播带货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营销。这一新兴的业态形式,如何能更好地为脱贫攻坚服务?

张正河:“网红”直播带货是农产品营销的一个特殊形式,现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脱贫攻坚多数是在偏远山区,这些地方外界认知度低,自媒体或电商是让外界知道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农民直播带货成功的关键在于内要做好品质,外要做好营销体系,通过“网红”引领,甚至可以吸引消费者驱车赶来亲自将农产品装进后备厢带回去,形成“后备厢”经济,并带动乡村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其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贫困地区成功脱贫并迈向小康。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