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住的固定汇率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周其仁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版
固定汇率的好处写起来车载斗量。可是不厌其烦向公众阐释固定汇率种种好处的衮衮诸公,却要面对一个可能有点尴尬的问题:有那么多好处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什么偏偏守不住了?放眼全球,美元、欧元、日元以及几乎所有货币之间的汇率,有哪个还是政府及其专家系统想固定就固定得了的?即便人民币算是盯住了美元,但因为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浮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又哪里固定得住呢?
是的,放眼全球,固定汇率制作为国际货币制度一项安排,早就落花流水春去也。高举固定汇率大旗的名家如蒙代尔先生,要在当代重建固定汇率制,立意极其高远。不过,意义那么伟大、又拥有如此众多好处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是在历史上建立起来之后又垮了——这件事情本身有待解释。否则,就算费了天大的牛劲真把固定汇率体系再次重新建立起来,将来还是难逃守不住的下场。废了再建,建了再废,又何必瞎折腾呢?
固定汇率守不住的根本原因,是参与国际贸易来往的各国,守不住各自货币币值的稳定。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相关各国做不到同步维系币值的稳定。19世纪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二次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因为这个同样的原因而撑不下去的。道理不复杂:互相交往的货币币值变化有异,反映不同货币之间比价的汇率固定又从何谈起?这点教训,值得我们现在这个被称为“亚洲时代”、“太平洋时代”或者甚至什么“中美国经济”认真借鉴。重点就是一句话:守不住币值稳定,休想守住汇率的固定。
币值不能稳定的一个原因,在商品世界里颇为常见。这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的生产率变动有异。由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生产者人力资本等各种原因,不同地方之间的商品生产率,常常发生不同步的变化。如果物物交换,那些生产率进步快的地方,就因此拥有更多的交换筹码,即用同样的劳动和其他资源耗费,就能够换取到其他生产率进步慢的地方更多的商品。不对吗?今天你生产的一个大萝卜,换我家的一只鸡蛋。明天你的生产率提升到产出2个大萝卜,我家(母鸡)的生产率没有提高,那么你同一天的产出,就能换到加倍的鸡蛋。只需把萝卜和鸡蛋都看作是交换对方产出商品的“交换筹码”,就不难明白,谁的生产率进步快,谁的交换筹码就多。
在这里,交换筹码就是货币。这也是天下货币无不起源于商品本位货币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有享受价值,因此有放弃此享受换取其他商品所带来的享受的交换价值。把商品本位的货币独立出来,成为一般的、专司交换筹码职能的货币,仅仅是因为以商品交换商品有种种不便利之处,譬如在萝卜爱鸡蛋但鸡蛋偏偏不爱萝卜的场合。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闪亮登场,并没有改变上述定理——生产率进步快的,能得到更多的货币从而交换更多其他商品。
就是把你我分成萝卜国与鸡蛋国,情形也没有什么不同。还是贵国的萝卜生产率进步快,敝国鸡蛋的生产率进步慢,只要“两国”选用同一种商品作为货币——比方说银子——那还是萝卜国经由交易握有更多的筹码。这里要拐个小弯:萝卜国的生产率开始上升,但银子供应量没有增加,于是萝卜国的萝卜价格下跌;于是鸡蛋国进口萝卜的需求增加,于是鸡蛋国的银两输送到萝卜国,或者干脆把原本用于鸡蛋的投资也移进萝卜国——无论发生哪种情况,老天爷总是通过增加萝卜国的交易筹码——萝卜和银子——来奖励其生产率的更快进步。
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人生
[日] 稻盛和夫
回顾我的人生,自从创建京瓷株式会社以来,为了打造一个让员工们能够安心工作的优秀企业,我不知疲倦,拼命工作。
多亏各方的援助,企业成长得很快。现在,京瓷的销售额也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KDDI(日本电信运营商)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日元。众多的员工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保证,而且对未来寄托着梦想,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
然而,把企业做大做强,难道就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吗?当我重新扪心自问的时候,我觉得结论是否定的。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磨炼自己的灵魂。”
不管积累了多少财产、地位、名誉,都不可能带往那个世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可以带走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灵魂”。
在迎来74岁的今天,我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把今世创造的所有东西统统舍弃,只带着自己的灵魂出发,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如果是这样,那么,带着比出生时略为美好、略为高贵的灵魂死去,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我们所遭遇的各种各样的考验,都是对我们灵魂的磨炼。有时候,我们会脱离正道,这时就要认真反省,继续努力向前。正是在这个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才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
有人或许认为,人生苦难多于欢乐。为什么偏偏自己会遭遇这么多的磨难呢?他们甚至会产生怨恨的情绪。
但是,正是这种时候,更应该具备这样的观念:苦难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机会。
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我的思考是: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有峰有谷,崎岖坎坷,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我们要把人生看做磨炼灵魂的修炼场,不懈地努力、再努力。这样,作为人生的旅行者,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才能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人生。
《坚守底线》
[日]稻盛和夫 著
曹岫云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月版
新书速递
《曲终人不散》
张允和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作者张允和生于合肥名门世家,其中四姐妹(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妹兆和、四妹充和)又都与文化名人结姻缘,因而更加闻名中外。张家四姐妹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以及遇到的人固然令人羡慕,但这其中也必然掺杂着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虽半生流离分合,风霜不断,作者却仍心胸坦荡,淡然处之。书中选辑的是张允和写自己及其家事的文章,文章措辞朴素。简单的字里行间,透露作者心境。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1996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教师。《江城》记录的就是作者这段特殊经历,绘制了一幅那个时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江城》是作者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序曲,也是《寻路中国》的姐妹篇。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王安忆 著
新星出版社2012年4月版
本书是“王安忆·非虚构”系列的第一本书,该系列收录了王安忆除小说以外的所有作品。本书共收录了王安忆五十三篇散文佳作,分别从王安忆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寻根家族史等方面展示出一个读者从未见过的王安忆。关于为何走上写作之路,王安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写出我的哀乐时,便有人向我呼应,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哀乐。我感到了人心的相通,并且自以为对人们有了一点责任。
责编:何晶
Cop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