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几乎是寒门子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唯一途径。
“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这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子女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话。但最近,他们的这个唯一途径似乎也遇到了些阻碍。《教育蓝皮书2009》里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1978年,重点中学里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为37.3%,高居首位,超过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到了2008年,企业管理者子女由1978年的7.8%跃升为43%,取代工人子女成为比重最大的群体。
温家宝总理曾说了这样一段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人民日报》近日也发表记者调查报告,以大量数据证明了温总理的讲话——重点高校中的农村学生的确越来越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社会的底线是,应该给每个想改变命运的人一个奋斗的机会。改革开放30年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是各个阶层的利益调整。市场经济的变革中,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也相应地得到了更多的资源。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获得更多的收益,比如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但这绝对不能意味着底层的子女对于优质教育的缺失。在有些问题上,从来不能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另外一部分人的获得。
还记得那个希望工程海报上的大眼睛的女孩,从她那双眼睛里传递出的渴求知识的眼神不知打动了多少国人。在慈善文化尚不发达的中国,一旦遇到希望工程这样的捐赠,就会让国人慷慨解囊,因为他们知道给孩子希望,也就是给社会光明。给每个人一个奋斗的机会,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社会底层的人发现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向上流动的渠道,他们也就不会感到自己存有希望。
真的希望,一个穷人的孩子可以不再因为父母物质的贫乏而低下头,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会通过踏实的努力,认真的拼搏来获得改变。社会应该给他这样的一个机会。
Cop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