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角逐地球的顶端
“这是人类历史上制定北极地区游戏规则的时期。”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北极冰川渐融,这个美丽星球的顶端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气候科学家H. Jay Zwally预测说,北极地区的夏季海冰将在5~10年内消融,北冰洋底封藏百万年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将随之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预计,这一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整个地球未开采部分的13%和30%。
在这个石油就是“血液”的时代,“冰冻易碎”的北极地区注定将变得不再平静。北冰洋沿岸五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已经为地球顶端的“黑色血液”展开了一轮新的角逐。
参与这场角逐的五个环北冰洋国家目前都在积极拓展大陆架,抢占有利形势。俄罗斯于2008年夏在北极进行了两次科学考察并增派了海军力量,同时在离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挪威不远的北冰洋水域部署了战略导弹和侦察机。梅德韦杰夫总统说:“毫无疑问,这一地区对于我们具有战略意义,它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他表示,俄罗斯目前的任务之一是充分论证和建立在北极活动的坚实法律基础,将优先起草并通过有关俄在北极地区南部边界的联邦法律,然后签署俄罗斯大陆架外部范围的相关国际法。
加拿大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总理哈珀表示,北极地区是决定加拿大未来如何发展的关键,政府已决定将北冰洋沿岸的海岸线扩展到200海里,并增派巡逻船及建设深水港。
从2007年起,美国即向北极派出破冰船对阿拉斯加大陆架延伸进行测绘,准备向北扩展600海里。但美国官方对“北极新时代”似乎还并未完全做好准备。“我相信这将是一场竞赛”,美国极地研究委员会主席Mead Treadwell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制定北极地区游戏规则的时期”。编译/王磊
>>他山之石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三大门槛
尽管各国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设计的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全世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宗旨却完全一致:打击贪污腐败,保障社会廉洁,保持民众信心。
最近,身为不丹一家知名国有企业总经理的Suaram先生已经往返银行好几次了,因为他正忙着自己2008年度收入和财产的申报。他必须赶在今年3月31日之前整理出去年自己以及全家(包括他的妻子、孩子以及由他供养的父母)的全部经济收入、资产数目和债务、税务情况,通过政府指定的网站直接上报不丹政府的反贪污委员会。根据不丹政府的规定,在3月底之前,全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国有企业领导、军队高级将领以及重要社会团体的领导,都必须通过该网站提交上一年度个人和家庭的全部财产信息。尽管这一年一度的财产申报并不让人感觉轻松,但Suaram先生和他的家人还是承认,这项申报制度对国家预防和打击官员及特殊权利阶层的贪污腐化行为的确奏效。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尼日利亚等97个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实施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尽管各国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设计的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全世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宗旨却完全一致:打击贪污腐败,保障社会廉洁,保持民众信心,鼓励外国投资。那些建立并执行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国家,通过官员资产信息的公开,对其实施监督后,政府的清廉状况确实大有提升。从各国对该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来分析,建立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公布制度必须迈过三大门槛:
其一,政府官员共识。政府官员首先必须就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和运作达成基本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官员的自发认识,事实上,所有国家在建立该制度的初期,都或多或少受到来自政府内部——即各级官员的阻力,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以马来西亚和印度这两个国家为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就是以政党的共识为基础的:先是由某个参加总统或议会选举的政党提出此议案,强调通过该制度来增加民众对政府或政党的信心;利用政党机器,教育、劝导隶属该党派的政府官员支持此项举措,并由此扩展,形成跨党派与全社会的共同声音和强大行为;最终,所有的政府官员不得不对此项议案高高举起赞成的双手。
其二,完成国家立法。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只是政府就某一问题的某一条规定或法令,它通常涉及一系列反贪污、政府信息公开等规范政府行为和国家权力运作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水门事件后,为了挽回政府信誉,美国国会在1978年通过了争议已久的“道德法案”。该法案要求联邦三大权力机关的高级官员详细申报自己的财产收入。美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主要法律主体,是由联邦法律和各州、郡等相关地方法律共同组成。此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政府“阳光法案”的一部分,需要立法机关就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法律规范。立法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从立法的角度来协调政府信息保密与信息公开这对矛盾关系,要防止官员以信息保密为借口,拒绝财产的申报制度。
其三,银行技术支持。官员需要申报自己及其家人名下的各种动产和不动产状况,这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如银行存款实行实名制;详细登记银行顾客各种资金进入和流出;严格管理从事各种不动产、债券和股票的交易信息……诸如此类的金融规范是财产申报制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运作还存在着两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隐患。首先,官员财产申报是针对政府的监督机构,而非直接面向民众。政府的自我监督极可能滋生官官相护的行为,这最终可能导致该制度的执行力被削弱,政府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其次,如果官员只是申报个人财产而不需公布其家庭(包括配偶及已另立家庭的子女)的全部财产,那么,一些存在这样或那样经济问题的官员,可能会向其亲属转移自己的财产。即便是要求官员家庭财产申报的一些国家,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也面临准确判断其家人财产来源是否正当这一实际操作的难题。文/周舟
>>科学
你家的餐桌将上“人造肉”?
“人造肉”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摆上超市的货架,与传统肉类争夺消费者。
餐桌上放着诱人的“肉制品”不是来自农场的家禽,而是来自研究人员的实验室的玻璃器皿……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无肉不欢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好消息。
据美联社报道,这种“人造肉”外观看似粉红色凝胶物,之前的技术一直被用于医学上,研究人员受到启发,将这种技术应用到食用肉的培育上,研制出了“人造肉”。从牛、猪和鱼身上获取细胞,研究人员就能制造出“牛肉”火腿肠、“鱼肉”火腿肠、“鸡肉”火腿肠等精加工肉类食品。
科学家认为,这种“人造肉”可谓是好处很多。它既可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口蹄疫等病毒感染,又可控制过量营养的吸收,减少饲养家禽带来的污染。更重要的是,“人造肉”还可能解决人类遇到的很多严峻挑战,如世界人口将在未来的40年内增加到90亿,届时,生活资料将不能满足因人口增长、粮价上涨而引起的食物短缺问题,而“人造肉”的出现无疑将是“雪中送炭”。因此,就连联合国都对这项技术产生了兴趣。
目前,全球多个研究团队已在实验室里展开对“人造肉”的研究。近期在挪威举办的首届国际人造肉研讨会上,专家首次计划将其推向市场,并称在设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后,“人造肉”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摆上超市的货架,与传统肉类争夺消费者。
虽然“人造肉”看似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人们好像并没从心理上做好接受并食用它的准备。美国有超过60%的消费者对“人造肉”表示反感。相比传统鸡肉每吨1800欧元的价格,“人造肉”每吨3500欧元的成本并无竞争力。而在挪威参加首届人造肉研讨会的专家们也没有亲自尝试他们在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或许“人造肉”走上餐桌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编译/王磊
Cop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