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粮食通胀已经开始启动。
2008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公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指标后表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8%以内的目标”面临很大的压力。
“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隐藏的风险是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不过,中国政府依然没有改变今年CPI预测为4.8%左右这个目标。”3月1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表达了政府的决心。
而据最新官方统计,2008年一季度CPI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4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8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也表示:“从目前来看,居民消费价格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4.8%,再次成为一个悬念。
4.8%,悬在哪里?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提出今年CPI确定为4.8%左右的预测目标。说句老实话,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容易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也坦言,如果要完成4.8%的年度控制目标,未来9个月的CPI必须控制在4.2%以内。
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胀?
中央财经大学蒋选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今年把CPI涨幅目标设定为4.8%,从这个数字本身不能判断是否通货膨胀,而要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格指数(PPI)二者共同的状况而定。CPI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的主要价格指标,是否通涨,要具体分析。从去年价格上涨的趋势来看,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其他生活消费品,如通讯、服装类的价格上涨并不明显,甚至还有所降低。还没有演变为普遍的、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全面通货膨胀。
从4月16日国新办发布的一季度最新统计数据来看,虽然3月份8.3%的CPI数据较2月份出现了0.4个百分点的回落,但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则较2月出现了上升。同时,在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9.8%,比上年同期高出了5.7个百分点,而且该指数在3月份更是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
上游产品价格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加大。这种不同于去年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新情况,将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胀的压力增大。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今年通胀将呈一个‘高—低—高’的马鞍形”。中国的非粮食通胀已经开始启动。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会不会扩散到居民消费价格,到底什么时候对居民消费价格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我们都在密切关注。” 李晓超表示。
推高CPI的因素多
2008年一季度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的CPI仍然在高位徘徊,带来很大的通胀压力。有业界人士分析,目前主要有几大因素在推高CPI、加大通胀压力。从中国自身内部来讲,2008年年初短期的雪灾特别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一旦减产就会造成价格上涨,这可能推高今年食品通胀压力。中国自身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上升也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造成持续多年的货币扩张和流动性过剩。
从外部来看,主要就是美元贬值向全球输入通胀。美元贬值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近期的通胀压力都不断高涨。由于发展中国家的CPI中食品的权重比较高,而且新兴市场普遍还有较大的建设投资需求,因此农产品通胀和上游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就会带给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显著大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以上两大方面的因素,中国政府能够控制的只有汇率和要素价格,却无法控制雪灾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美元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这些都增大了CPI上涨的压力。
过去的一个月,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超过50%。暴涨的粮价相继在海地、菲律宾和埃及等36个国家和地区引发抗议和骚乱。图为老挝古都琅勃拉邦,农民正在称稻谷。
物价骤降有难度
由于成本推动的明显作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其他相关产品的波及面也在扩大,同时还存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带给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压力的可能性,再加上国际因素的影响,都造成物价控制难度增大。
蒋选教授说,我们把目标定为4.8%左右,但这并不能说明CPI就可以很快降至4.8%。因为资源、人工等成本很难降下来,国际粮食的高价位也使国内粮食价格难以降下来。而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对农副产品的影响。
此外,上年翘尾因素比较大,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对2008年全年翘尾影响3.4个百分点。因此李晓超表示,“要将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8%左右的预期目标,新涨价因素就需要控制在1.4个百分点以内。”新公布的一季度的CPI仍然在高位徘徊,对后半年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价格的“黏性”特点,上升是很缓慢的,下降有时候也很缓慢。随着春暖花开,蔬菜的价格会有所回落,但猪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回落还需要一定周期。
未来经济走向不明朗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李晓超称:“未来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回落,二是向上”。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未充分暴露出来,主要经济体所受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显露,外部需求有可能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出口环节政策调整的影响,在外需减弱下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加上人民币仍然存在着较大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都可能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另一方面,李晓超分析,经济增长存在着掉头向上的可能,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可能。
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在南方雨雪、基数调整和出口减缓等影响下有所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而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深知这件事情的困难。”
李晓超表示,面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猛、价格持续上涨,也要防止增速反弹。
4.8%,悬中有稳
温家宝在政府报告中同时指出,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局面。此轮物价上涨并非由于物资全面短缺,而是供求总体平衡。
李晓超在4月1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目前看,中国控制价格是有基础的:首先中国财力基础比较好,在增加市场供给、调节市场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此外,中国近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中国粮食储备目前比较充裕,生猪生产也得到恢复;同时,中国主要工业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
蒋选教授也认为,把CPI涨幅定位在4.8%左右,体现出中央决策头脑是十分清醒的。
不改变CPI目标是表明决心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以此表达了他和政府的决心。“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局面。”温家宝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在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表示,我们依然没有改变这个目标,主要出于两点。第一,它表明政府的决心,要把控制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它稳定老百姓对物价的预期。他说:“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
一季度经济运行良好
虽然有各方面的因素给CPI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4月1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李晓超仍然表示2008年一季度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又好又快的。这主要表现在:从量上来看,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偏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从质上来说,经济运行质量比较高,其中,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5%,比上年同期加快8.8个百分点。再从结构上来讲,经济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其中,一季度6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比上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同时,贸易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一季度贸易顺差同比减少49亿美元,下降10.6%。一直较受关注的城乡居民生活状况也继续得到了改善。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较快发展。这表明去年以来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及时、有效的。
关注低收入人群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说,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过快,给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蒋选教授分析说,物价上涨影响最明显的是低收入群体。为什么这次物价上涨的社会反响这么大?因为老百姓实实在在感觉到这次物价的上涨非同一般,主要是食品类,比如肉、菜、油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尤为突出。对于他们而言,物价上涨,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也是政府最关注的,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政府也通过采取特殊政策,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来保证他们的生活。
措施可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采取九大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他还强调,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瑞对此表示:说实话,控制物价是有难度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能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物价。
整体上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是中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结合。中长期手段包括增加生产、储备和抑制需求。
一方面是增加生产和储备。增加生产,尤其是增加物价上涨快的产品的生产。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有周期性,去年农产品短缺,今年需要一个生产周期才能扩大供应。我们这些措施对控制物价还是有把握的,关键是需要落实。这种中长期手段可能会在今年部分见成效,而在明年充分见到成效。储备也是在生产的基础上,所以短期的任务要做,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抑制需求。例如对价格上涨快的产品实行申报制度、实行政府审查,防止某些行业以价格联盟等形式哄抬物价。
短期措施主要是抑制需求。包括减少出口,减少外部需求,可以增加国内产品的投放;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适当补助等。
同时,这些措施也是经济、法律、行政等政策的综合运用。
由于物价上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要针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手段,多管齐下。其中,对各级政府的要求属行政手段;发展生产属于经济手段;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的购买能力、减少消费,属于货币政策。这些都是水平性调整,不影响结构性问题,不能在短期内看到特别显著的成效,但是对全面通胀的预防措施,属于超前操作。
存在难点
有关专家指出,控制物价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在各地能否很好地贯彻实施。各地在对政策的领会和落实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地方政府与中央存在不合拍的情况。或者会以当地自身利益为主,擅自更改或不到位,导致政策落实受阻或不通畅。
同时对这次物价上涨的性质的认识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政府的判断也稍显模糊,这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只有明确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才能标本兼治。如果是需求拉动性的,较容易控制。如果是输入型或者成本推动型,那么依靠宏观调控手段,是有限的。因为这不完全取决于国内,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物价上涨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给国内物价造成巨大压力。
对这次物价上涨成因、类型认识的偏差,会导致政策措施的偏差。所以还要根据物价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李晓超表示,当前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指导思想,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背景介绍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L0024.T001.JPG 2007年2月—2008年3月CPI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