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8, Issue 5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85 » “要能容忍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要能容忍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

Year:2008 Issue:5

Column: 特别策划

Author: 本刊记者 于歌

Release Date:2008-05-05

Page: 16,17

Full Text: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困难表现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强烈,国内经济发展周期与美国不同,当前政策方向的正确性还有待检验。

3月18日,在十一届人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既表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坦言,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如何理解这个“最困难”的涵义?本刊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

您如何理解“2008年或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这句话?

困难的涵义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经济层面。第一,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强烈的不确定性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不确定性在于,很多情况的出现是始料未及的。比如年初南方雪灾,谁也没有想到会那么严重;2月CPI发布之前,广泛的高位预期之下,各界做好了各种应对准备,但8.7%所显示出的通胀的严峻程度还是让各界措手不及;从国际上来看,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时,从学界到政府也都未能意识到问题会如此严重。结果次贷的影响至今仍在蔓延,全球经济未来走势由此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二个困难在于,中国和美国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在政策制定层面和美国有冲突。当前中国的经济现状和美国正好相反,中国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多,通胀凸显,需要紧缩的政策;而美国面临经济衰退,政策需要放松,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注资和减息。有声音认为,中国的发展可以和美国不一致,事实上这种“脱钩”理论根本不存在,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比如美国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某个措施会引起全球通货膨胀,欧洲央行也在面临通胀压力。在全球经济关联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周期与发展阶段,在政策制定层面肯定会出现相互制约、摩擦甚至掣肘的局面。美国的扩张性政策对当前中国抑制通胀的努力就会形成制约。

第三个困难在于,面对国内外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并不知道目前的政策方向是否就完全正确。比如,我们现在大力防止通胀,但这会不会导致经济下滑?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要在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之间权衡利弊并保持平衡,就好像走钢丝一样艰难。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很特殊,目前关于发展的各种言论有很多,其中包括奥运后经济可能萧条。中国经济不能大幅下滑,但不保持一个合适的增长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不会变。投资方面,今年1-2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还是增长24.3%,虽然投资的增速放缓,但1-2月份投资只占全年投资总额的5%左右。出口方面,2月份的出口下滑是和去年同期的基数太高有关。总体而言,今年贸易顺差增幅会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但总体上对于经济增长还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此外,中国经济本身具有的强大活力以及新政府组建带来的投资冲动还会带动大批项目上马,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目前基本不用担心。因此现阶段权衡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首先需要关注的应该是防止通货膨胀。

以上经济层面面临的三大困难之外,中国在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也都面临困难。除了将举办奥运会,2008年之于中国还意味着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新政府上任等等,这些事情本身就会带动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奥运圣火传递发生争议,西方部分国家抵制奥运,以及新疆和西藏的问题,等等,这些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问题与经济上的困难一起,对中国产生着综合影响。各种问题级别不同,所以中央政府的精力侧重也会有所不同,这在客观上也影响着对经济问题的专注。

综上所述,2008年中国确实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困难。

您个人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到底孰轻孰重?

中国过去经历过很高的通胀。上个世纪中后期,改革开放没太久,人们对于通胀没有心理准备,高通胀就导致了大家的恐慌,比如1988年发生了抢购风潮。1992年到1993年,国内通货膨胀率也很高,但人们已经不像上世纪80年代末那么恐慌,但这次通胀引发了炒作房地产的阶段,金融秩序混乱,进行治理整顿。持续到1996年中国经济整体实现软着陆。这两次通货膨胀都和社会稳定直接相关,因此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度非常高。

目前的状况则没有那么严重,此轮通胀与之前的两次通胀还是有所区别。结构性物价上涨可能会持续一定时期,但从全年来看,中国爆发严重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从实际的经济发展趋势来讲,2008年,中央政府将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来调节经济发展,通胀率还是有可能控制在5%以内。而需要警惕的是,在比较高位的通胀情况下,要避免因过于担心通胀而使政策过头。从目前国内国际多角度考察,未来一个阶段,中国经济的通胀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不要害怕。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各类要素价格的重估,会推动要素成本上升;同时考虑到过去5年中国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所积累的通胀压力;以及当前国际资源能源以及粮食价格上涨,等等,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通胀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我们能够容忍相对高的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高增长还是第一位的,通货膨胀并不可怕。

去年下半年开始,粮食、猪肉等食品涨价带动了CPI高涨。从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2008年,中央政府继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其中,保障粮食供应及扩大农民增收成为三农工作重点。您怎样理解三农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及调控通货膨胀的意义?

通胀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工业化、城镇化、能源成本、环保问题、土地问题,等等,通胀不是每次都和粮食增长有很大关系,这一点要分清楚。

农产品发展有自己的周期,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降。而价格下降就会导致来年的供给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升。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自身的周期因素。另外,过去好几年中,由于能源和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等各项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反映到农产品价格本身的上涨,加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其合理性。

无农不稳,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会引起很多问题。价格下降,农民就会减少种植,价格上涨的后果也很可怕,从中长期来看,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通胀就会持续。解决好三农问题,短期是为了应对通胀带来的物价上涨传导效应,而从长期看,这就是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目标。扩大内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待遇,让农村发展得更好,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环节,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现在人们普遍对两个数据特别关心:国民经济增速8%,CPI4.8%。2008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并强调,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完全有信心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局面。您认为有哪些有力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就是价格管制,虽然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有时候不做不行。价格管制只能是权宜之计,应尽早结束。

其次,今年的宏调政策里强调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央行发行国债或者特别国债,适时提高准备金率,用以控制流动性过剩。

第三,可采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避免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农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持平,调控石油等资源价格下降,进口品变得便宜也会产生相应的紧缩效应。

再就是加息的手段。在国际金融动荡尤其是年初美联储持续降息的背景下,中美利率已经出现倒挂,大量游资进入中国。2007年下半年有所减少,今年初开始又有所回升。所以利率调整面临困境。但对于控制全面的投资增长和经济过热来说,加息是很重要的手段,必要时候也会采取。

温总理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5年之内要推动财政体制改革,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财政改革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财政改革涉及到传统体制框架的重构,涉及到各方面的实际利益问题,比较复杂。在金融体制和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国有企业占有过多资源的问题,比如前些年,银行更多是给国企贷款,对于非国有企业支持过大就会产生疑虑,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此外,需要考虑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怎样比较合理,财政方面资源分配怎样比较公平,比如现在强调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实现这一划分,没有财政支持是不行的。比如某些省份在生态上为全国作出了贡献,国家在财政上就要给予支持和倾斜。否则大家都搞工业,工业化过度发展,对于环保生态以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都是不利的。

中国产业发展方式的转换,也就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个转变同样很艰难。长期以来,中国保持低端的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方面是内在需求,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解决大量就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于避免采取资源浪费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还不够,地方政府追求GDP的盲目政绩观还没有根本改变。地方不断扩张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国内的价格管制下,价格要素扭曲,资源和能源价格被人为压低,从而支持了粗放式发展。从这个角度,资源税、要素价格等都需要调整。

另外还有税制调整问题。怎样通过税制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能够平等竞争与发展,都还非常复杂。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其实就是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和制约,改革需要稳中求进,体制层面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需要给出很好的保障。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及中国图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