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粮食生产非常有特色,粮食生产、林业、畜牧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为什么菏泽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知名度不高?您对商品粮基地的定位怎么看?
的确有这个客观实际。全国要谈到商品粮基地,一般都是按省来划分。但是就在山东省,对菏泽的宣传也比较少。有的地方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重视“元”不重视“斤”。如果用人民币体现出来,人们觉得经济发展了,如果用粮食的“斤”来体现,人们觉得经济没发展。客观情况是,菏泽的人口较多,商品粮的扩大也是近几年大幅度增加。总产量不低。
菏泽的农业企业主要经营什么?农产品加工企业对GDP贡献比例大概是多少?
菏泽有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面粉和食品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以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为多,主要加工罐头。虽然品种全,但总量小,成规模的少,带动力有待加强。对GDP拉动力较强的主要是能源、化工,像炼油厂、电厂等化工企业,个头大,贡献多。农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保证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就是靠工业反哺,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们通过产业化,通过企业,带动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搞基地建设,改善大的生产环境。
这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现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多,要想农业产量上去,必须产业结构调整,即种一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1998年,中央提出承包权坚持30年不变,第二次签订合同。国家采取的方法是用经济手段实现具体使用权的转让,使用权集中了以后就可以进行规模经营了。所有权是国家和集体的,承包权和使用权仍然是农民的,只是一年一季的使用权转让。所以,国家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统一转让土地使用权。
您认为1998年提出这个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是稳定农村、稳定农民。当时发现的矛盾很多,调整土地,出现一些纠纷。为什么提出30年不能变,其中一个政策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田”。国家就是要通过这个措施促进土地集中。我认为,土地必须区域化之后才能规模化种植,生产条件必须统一,机械化要求要统一,现在提出合作社法,因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搞合作。
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就要适应它。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几种具体模式,一是搞产品协会或合作社,譬如都生产粮食,龙头企业牵头,土地还由农民自己管理。二是土地归个人,但使用权转移,不同的地交给几个人来管理。最合适的是都交给一个企业管理,企业吸收农民作为农业工人来帮助种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的劳动力转移,种粮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如何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政府有什么工作思路?
菏泽人口较多,劳务输出量100多万人,按目前的生产水平,这个输出数量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影响不大。但随着劳务输出的加大,工业企业的增加,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大的体制下,肯定逐渐会有影响。劳动力的减少会影响种粮的面积和种粮积极性。机械化和良种良法的发展,肯定会减少劳动力用量,但现在地块都比较小,存在制约。菏泽会为下一步搞合作社提供条件,促使农民联合。
您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让农民明显增收吗?
肯定明显。因为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除了粮食,包括蔬菜和其他一些农产品都能提高农民增收。粮食这块真正搞合作社的没有,不需要。因为本身效益就很低,而且国家有一些政策。主要是商品率较高和效益较好的其他农产品和养殖业搞合作社。菏泽从90年代就开始搞合作社,虽然发展慢,但已经有雏形。譬如养鸡,通过合伙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效益。
菏泽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合作?
从90年代就开始了。虽然发展得慢一些,但已经有雏形。譬如养鸡,几家合伙加工,避免了价格战和降低了采购成本。在农民需要的时候,政府给予引导和帮助。农民需要购和销,成本就降低了。这样龙头企业才能发展起来。
菏泽农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突出的矛盾是粮食价格和生产成本,相互不成比例。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价牵动面也广。但农民增收与粮价低是一对矛盾。像菏泽这样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链又拉不长,农民增收就必须在粮价上有所考虑。粮价上不去,种粮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国家有各种补贴,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基本把补贴抵消了。农民现在也会计算劳务成本,“我出去这一个月、一年能挣多少钱?如果在家种粮,我的收入是多少?”菏泽的粮食生产潜力还很大。就说单产空间还很大,不说吨粮,就是达到500公斤菏泽总产就能达到130亿斤以上。那么要让农民增加投入,种粮的效益账就必须算清楚。
在保障农民利益,特别是农民增收这一块,地方政府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主要的工作是发展农村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譬如,今年安排几大河道修整等等。地方政府主要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我认为,农业方面的政策,一是搞保险。不仅仅种植业需要保险,养殖业更需要保险。农产品保险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性。二是改善条件,三是病虫害防治,四是通过政策引导,使粮食就地加工,提高当地收入。这是几条措施,可能见效比较快。
这不正说明现代化和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单个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高,产量和收入也有限。
就是这样。下一步要提高效益,必须提高产量,要提高产量,就目前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如果不发展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根本不行。良种推广,如果是分散的,要3到5年时间;即使采用良法,如果没有机械化,单位成本降不下,时间也保证不好。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要有龙头企业。要靠政府有效引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菏泽目前的经济状况看,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可能太大,但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也是向这方面努力的。
华西村、南街村等明星村镇也是以发展农业为主,您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何在?
我专门去这些明星村镇考察过,典型和经验确有其科学之处,我感觉很难效仿式的学,不适宜大面积推广。我认为,他们主要靠的是特殊的条件,像深圳靠的是特殊的特区政策,很多明星村镇靠的是特殊的人才和自然条件。所以全国就那么几个村,周边村镇都模仿不了。当然,他们的事业心,创业精神,抓机遇的本领和才能,值得我们学习。政府也应该为那些具备一些特殊条件的村镇创造好的环境,促其快速发展。
原粮或加工后的产品有一些物流的问题。中国整体的物流状况比较弱,特别是和国外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更弱。菏泽在农产品物流上有没有问题?
没有。菏泽在粮食物流和销售方面不成问题。一是国家储存,菏泽有几个国家直属的大粮库,二是加工企业,直接上户收购,粮食打下来直接就被这些企业收走,农民就不用发愁。
加工企业的物流发展是否顺畅?
顺畅,没问题。现在农民有这个意识,要种一种产品,先要弄清楚销量如何。单个产品可能偶尔出一些问题,有可能销售不出去。尽管菏泽的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数量有限,但在销量上没有什么问题。2007年出现了蒜薹的问题,蒜薹需要保鲜、加工,当时保鲜这块没跟上去,出现了滞销的情况。另外,深加工还比较欠缺。
2007年的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一是保证供应,一是保证质量,菏泽有没有一些措施?在产销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农产品质量?
在保证农产品质量这块,我们一直都很重视。一是对农民宣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二是凡是该限制的东西都严格限制。譬如禁用药材坚决限制。三是指导农民施肥,用药。另外,要求企业在原料进口阶段把好关。产品出口企业产出以后,必须按照标准检测。农业部门、水产部门、养殖部门主要负责检验原料,指导农民、监督农民。质检部门是负责把好进口关、加工关不出现问题。工商部门负责把好产品关。整体力度很大,质检系统比较健全。
山东省对菏泽有一个对口帮扶的政策,为什么帮扶的是菏泽?是否与菏泽是农业大市有关,还是有其他原因?
为了把经济大省变成经济强省,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突破菏泽”战略,省内八大强市、省直八个部门、八大企业对口帮扶,菏泽八个县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要说是与菏泽是农业大市有关,我看也可以这么说,农业地区一般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确保山东的粮食安全,帮扶菏泽也是必要的,因为菏泽的粮食总产占山东的比例非常大。
省里提出了鲁南经济带,希望把菏泽建成能源化工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流通基地,对菏泽的帮助很大。还希望省里继续围绕建成这些基地出台一些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快落实步伐,就是对菏泽最大的支持。当然,菏泽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是自己。
2005年底,您担任菏泽市副市长,主管农业。2年多时间,您在菏泽农业工作方面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最大的感触,就是农业需要国家的支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弱势。现在增加对农业投入是完全应该而且必要的,更是社会和谐、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加大市场经济的运作,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难以实现,我们建议出台促进粮区发展的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不受影响,农业效益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