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华北与西北的交会处,是宁(夏、内)蒙(古)陕(西)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乌海1976年建市,现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面积175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乌海资源富集,有“塞外煤城”、“乌金之海”之称。地处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三个沙漠的交会处,黄河穿市而过。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乌海市已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工业为主体,城郊型农业和第三产业相配套的经济格局。“十一五”以来,乌海市更加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全面性,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23元,增长19.2%;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7元,增长1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40元。
中国报道:乌海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解决好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白向群:要说乌海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个不假,但要解决好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处,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了。我们首先坚持不懈地抓了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自治区西部重化工基地建设,认真落实了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工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5年以来,乌海市共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26项,完成投资91.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45户。
这些工业企业规模大、技术先进,建成以后,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今年上半年,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5.56亿元,同比增长16.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9%,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乌海市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在继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引进了3个高新技术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
中国报道: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海市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将受到很大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乌海市是如何把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白向群: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但是摆正了态度,统一了认识,制订了正确的政策、方法,就会取得预期的发展成果。近一个时期,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2005年以来,乌海市关停小火电机组22.4万千瓦,淘汰生铁生产能力30万吨,削减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5万吨;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小建材等企业600多户;关闭了32户年产20万吨以下的焦化企业;关停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地方煤矿370多家,仅剩23个符合条件的进行资源整合。
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乌海市共投入60多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共削减烟粉尘6.9万吨、二氧化硫6.3万吨、化学需氧量6460吨。2007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5天,比上年增加50天,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乌海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禁止烟煤散烧;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381户,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8万吨、628吨,提前超额完成了自治区政府下达的全年减排任务。
中国报道: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旨在消除城乡差别,走共同富裕之路。乌海市在城市建设、配套功能以及民生政策上都面临着挑战,对此有什么具体措施?目前的进展如何?
白向群:围绕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按照“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思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转移农业人口、引导农区居民到城市就业等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4年,乌海市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农区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农区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2005年实行了农区居民合作医疗。2007年开始,又逐年增加支农资金,并专项用于扶持新农区建设。在帮扶措施上,实行了一个部门(单位)加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帮扶一个村,全市139个市级单位、207个区级单位结对帮扶了63个村。
按照“工业进工业园区、人口进建成区、农业进高效园区,城市向黄河靠拢”的思路,调整城市布局。目前,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按照和谐普惠发展的要求,努力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4%以内,基本实现了城乡充分就业。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了基本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今年,乌海市重点加强了卫生基础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真正把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市基本形成了从义务教育到职高、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四免一补”,惠及全市5万多名中小学生。今年,又进一步免除了低保家庭子女高中阶段教育收费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收费,今后还将适时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中国报道:乌海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对乌海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怎么看的?如何才能使乌海市发展得更好?
白向群: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对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进行了重新审视。针对乌海市在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在广大干部中仍然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树立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争在三五年内,将乌海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工业城市、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和区域服务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新乌海。
乌海市“十一五”发展目标及措施
L0099.T001.JPG 中共乌海市市委书记白向群
到2012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0亿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左右,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4%左右。到201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0%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8%和23%。
一是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结构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转变。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着眼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发展导向政策和扶持政策等,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构建自治区西部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服务中心。
二是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向资源精深加工和非资源型转变。加快鼓励引导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加快非资源型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符合乌海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制造业。
三是着力推进城市发展向生态绿洲型城市转变。以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为目标,通过上大压小,扶优汰劣,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黄河、城市水源区保护,扩大生态治理面积,实现生态环境状况的根本转变。按照“拓展规模、优化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滨河新区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四是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向发展特色品牌文化转变。进一步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科学确定乌海的文化定位和发展目标,突出地方特色,走文化创新之路,逐步形成符合乌海实际、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具有城市品位的乌海特色文化。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在继续做好书法品牌的同时,重点依托即将建设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发展文化旅游。
五是着力推进民生工作向均衡普惠型转变。切实把握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强烈愿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按照“富裕、集中、转移、减少”的思路,持续提高农区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