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7, Issue 4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74 » 踩响星巴克的“地雷”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踩响星巴克的“地雷”

Year:2007 Issue:4

Column: 人文中国

Author: 文/姚玉莹

Release Date:2007-04-05

Page: 116,117

Full Text:  

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入住故宫6年了,许多人对此已见怪不怪。然而2007年的春节前,这家故宫里的星巴克遭到各方的“口诛笔伐”,源于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博客“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该博客在很短的时间竟得到了数十万人的点击,并令社会各界围绕该话题展开了如潮般的评论,但论点只有两个:支持与反对。因此,这段意外风波让当事人双方都比较烦。星巴克连连喊冤,称自己是被故宫请去的;而故宫却声称,每年参观故宫的外国游客有160万,“其中相当数量的游客确实对咖啡有需求”,况且这也是一种“以园养园”的有效方式。

于是,星巴克仿佛成了故宫里的一个“地雷”,被意外踩响后,不仅让这两个6年都相安无事的当事人必须被迫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合作,而且在社会一定范围里引起了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国际化的思潮辩论。然而,这看似突然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必然。

整体形象的“损害”

“星巴克故宫事件应该让我们思考,在全球文化融合互动的同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底线或界限。”这是包括芮成钢在内的很多“议民”的说法。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故宫里的星巴克不仅“有碍观瞻”,而且还伤害了许多人的“民族气节与民族情感”,甚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因为在有些人的眼里,国外的星巴克最多就相当于一个成都小吃,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外餐饮店竟在故宫里占据了十几平方米的“宝地”,实在令一些反对者扼腕叹息。

事实上,不管是热爱故宫的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当然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和谐的、美丽的、完整的故宫,而不是一个被广告牌或者是店铺扭曲了的地方。

“法国的罗浮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不会有星巴克,这是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铺位出租这一说。”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文章中表示:“这是关系到故宫的管理问题,如果要追究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管理者,不能够光是考虑到通过出租铺位来赚钱,更要考虑的是,如何营造一个和故宫相匹配的环境下的服务。”

“主要看这个店与故宫的整体环境是否协调。”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反对一些网友认为这是在进行“文化侵略”与“情感伤害”的说法,“如果不协调的话,责任应该在管理者——故宫方面,没有必要上升到中西文化保护这样的高度上来。”

对于故宫每年4亿元的门票收入,星巴克的那点租金真是少得可怜。而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的管理者们,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如何把这些地方管理得更好、保护得更好,如何去制定更详细的规定和游戏规则,这样也让那些有意投资的人可以清楚到底有没有资格参与,或者是如何参与。

当然,也有人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可与埃及金字塔边的洋快餐店肯德基和必胜客相比,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那里的肯德基和必胜客是在景区正门入口处,且与之有一街之隔的景点之外的范围中,虽然距离近,但并没有影响到景区的全貌。另外,有人认为,与开放的金字塔不同的是,故宫是有围墙的,是一个整体,而把国外的一个“低档”咖啡店移放到故宫里,显然不利于维护故宫的整体和谐,也带有些许“文化侵蚀”的意味。

日益敏感的神经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于跨国公司的态度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迅速崛起的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受到的超国民待遇早有微词,而已无衣食之忧的大众对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博弈日益敏感。与此同时,壮大中的本土企业海外扩张之路频频受挫,一定程度上也挫败着国人对跨国公司的美好幻想。而在政府层面,大规模招商引资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地区对跨国公司盲目追捧的态度。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人们发现,在褪去原有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先进公司文化等光环后,跨国公司追逐利润的本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民间对跨国公司也日益挑剔,一些所谓“揭丑”的帖子时有出现。诸如前不久,有网友对肯德基、麦当劳不主动开发票一事进行抨击,并指责肯德基、麦当劳涉嫌逃税。尽管这一结论很可能只是网友基于民族情结的考虑,然而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跨国公司态度的转变。

也许在6年前,故宫确实有理由“请”来星巴克。在这个敏感地带,跨国公司和国内当事方都好似站在一个天平上,6年前尚能保持平衡,但6年后,一个小小的砝码让这个天平顷刻间失去了平衡。故宫博物院已经表态,目前正在与星巴克进行交涉,商讨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法,预计最迟在今年上半年就有结果。

星巴克事件并不是一个个案,在上海豫园、姑苏城内的玄妙观,以及梁溪河畔的南禅寺,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都能瞥见洋快餐的身影。以前,为了谋发展,我们忽略了很多。但当这种忽略积累到一定程度,网络时代的人们可以轻易翻起旧账,在博客中呐喊。由于之前埋下的地雷不少,不知下一个地雷又将在哪踩响?这些地雷不仅考验跨国公司也考验着国内引资方。

人为的文化冲突

无论是此前向文波“炮轰”徐工凯雷并购案,还是现在芮成钢“剑指”星巴克,都源自博客这一网络时代的新工具。但博客之所以能迅速在网上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文化冲突”神经。

有人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文化的糟蹋,赞成者甚至无限上纲,认为有损国格。但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身上穿件西服,谁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突然有一个人说你看他一个中国人竟然穿着洋装,真是糟蹋中国文化啊!于是众人都指着西服大骂。而这对一件衣服,或者说一个咖啡店来说,真是有点无法承受之重。如此看来,星巴克的“地雷”事件与其说是一个根本的文化冲突,不如说是一件人为制造的文化冲突。

其实从法律上讲,星巴克在故宫开店是拿到经营许可证的,是合法的经营行为。在合约期内它受法律保护。而对于民族情感或文化方面的承载,在法律面前就显得多余。

因此,如果把故宫里的星巴克视为有损中国文化的主体体现,那么现在不是要指责星巴克,而是要指责那些给星巴克“开后门”的人及有关部门。如果矛头一味地针对星巴克,就像有一对夫妻,妻子跟人偷情,生下了第三者的孩子,丈夫不去跟妻子理论,却对着无辜的孩子吹胡子瞪眼睛。

星巴克可能是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就像我们说中国的饮食里有重庆火锅、北京全聚德、天津狗不理一样,他们只代表中国的饮食文化,并没有全权代表中国文化。星巴克也一样,它并不能代表西方全部文化和西方的价值标准,把它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是以偏概全。我们完全没必要用这样一个虚拟的东西来做文化靶子。

或许,我们患上了文化过敏症,一提星巴克入驻故宫,就认为这是星巴克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犯。其实,就像有的专家所说的那样,它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它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融合,表现着我们对异族文化的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美德。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