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市长李天太视察环保工作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高度重视的问题。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至于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07年1月17日,山西省临汾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次关于整治环境污染的动员大会。会后,本刊记者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对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天太进行了专访。
《中国报道》:李市长,新年伊始,临汾市委、市政府就整治环境污染召开了一次规模大、规格高、人数多的动员大会,请您谈谈整治环境污染工作在今后临汾市政府的全面工作中所占有的位置。
李天太:临汾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之路的坚定信心,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的积极态度。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集中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确保环境质量取得明显好转,为彻底扭转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表明了临汾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探索,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内在统一。同时也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从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报道》:在这次动员大会上,临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并且把2007年确定为临汾市第一个“环境建设年”,请您谈谈临汾市政府大力整治环境污染表现出积极态度的背景,贵市是否已经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迹象。
李天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对搞好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在全省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旨在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最终导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关系的不和谐,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第二步的目标,是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而且还包括资源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指标。如果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恶化了,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在我市初步实现小康目标的现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享受优美环境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严重破坏、污染环境,不仅危及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会祸及子孙后代,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使发展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自撤地设市以来,临汾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污染治理措施,连续几年开展了“6·5”污染企业关停行动,先后关停了300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但是,尽管环境治理了多年,环境污染依然非常严重。临汾市区仍然是全国113个监测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虽然今年摘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但仍处在“黑三甲”之列。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问题,成为制约临汾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敏感问题。临汾环境污染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大的关注度,环境污染已经与“临汾”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对外开放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悬在全市各级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临汾环境污染严重,在短短20多年时间就形成了“花果之城”与“污染之都”的强烈反差。我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一种内疚感和负罪感。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环境污染治理的翻身战、攻坚战,不负全市400多万人民的重托!
《中国报道》:临汾主要以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产业促进发展经济,而这四大产业又是容易对大气和水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请您谈谈临汾市政府在今后整治环境污染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是否会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李天太:我市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只能前进,不能退缩。要确保环境整治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思路要清晰,责任要明确,态度要坚决,措施要过硬,全市上下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环境综合整治格局。
一、认真落实环保责任制,严格考核监督。保护环境,守土有责。市政府要求县市区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环境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市政府与17个县市区和两个开发区签订的2007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对于领导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主要负责人,按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实施问责,对于其他责任人员,按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规定,实施过错责任追究。
二、实行环境治理领导包联制,加大环保工作的推进力度。在环境治理上实行市四大班子包县市区的工作制度,各县市区也实行领导包联制度,市环保局实行班子成员、业务科室包县市区、包企业工作制,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真正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有力地推进整治工作。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整治工作合力。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工作部门。环保部门是环境治理的综合牵头单位,要严格把握环保政策,做好环境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环保执法监督。环保、公安、工商、经委、发改委、城建、交通、财政、交警、林业、国土等部门要自觉承担起各自的环境治理重任,服从和服务于环保整治工作大局,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热情服务、严格执法,形成环境建设的合力。行政监察部门要严查行政干预环保执法、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环境治理工作中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领导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坚决查处各类保护伞和玩忽职守、行政不作为、徇私舞弊等各类行政行为。
四、创新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全面提高治污效率。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首先,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的生态环境补偿体制。其次,按照省里出台的收费标准,开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城市环保设施领域。再次,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行政府指导监管下的排污权交易。
五、实施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对于我市污染严重的煤焦、冶金、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企业除了产生经济效益以外,更要兼顾社会效益。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主体,各类企业一定要强化法制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坚守环境道德,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环保政策,在企业治污上舍得投入,配全、配足环保设施和排放物回收再利用设备,并保证24小时全天候运行,实施清洁生产,走循环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环保科学知识,讴歌环保先进事迹,鞭挞破坏环境的行为。引导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实行绿色消费,选择环保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自觉保护环境。在全市范围内以创建“环保单位”、“环保乡镇”、“环保小区”、“环保学校”、“环保家庭”、“环保宾馆”活动为载体,使环保工作深入人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唤醒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建立环境举报投诉制度,激发环保“公众力量”和参与意识,为环保执法提供线索,并对举报人实行奖励制度,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格局。
李天太(中)在察看工地现场
李天太(中)与环保工程设计部门一起研究工作
《中国报道》:请您谈谈临汾市人民政府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的具体目标。
李天太:我市的环保形势是刀锋入骨,不得不战,环保趋势是兵临城下,不胜则亡。为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把今年确定为“环境建设年”,决心在全市范围内大打一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翻身战。
临汾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即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畸型发展造成的。这种污染是在发展中产生的,那就要用发展的办法来治理。我们的具体治理目标是:
首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支撑临汾国民经济的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产业,均是容易对大气和水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造成我市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也在于此。解决这样一种结构型污染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步伐。煤炭行业实行“整合资源、关小建大”的方针,焦化行业坚持“淘汰落后,延长链条”的原则,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焦炉;冶金行业采取“节能降耗.增强环保”的方法,实现冶金工业“由铸到造”的转变,淘汰200立方米以下的铁炉;电力行业2007年底要关闭50MW及以下燃煤机组(供热和综合利用机组除外),2008年底前全部安装脱硫除尘设施。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要努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新四大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此同时,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一大批环保及环保型企业,把环保产业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其次,加大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集聚、污染减少的重要载体,唯有发展工业园区,我们的产业才能升级,企业才能做大,治污才有条件;才能形成“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新格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必须从优化产业布局入手,这是削减污染物排放数量、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总闸门”。坚决关闭污染企业,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在建设项目方面,临汾市政府坚持“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的原则,并以此作为建设项目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临汾市政府对治理城市污染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城市污染是功能性污染,临汾市政府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切入点,对城市供热供气、污水垃圾、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的治理及对全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保护、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等都以量化的硬性指标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做了安排部署。
《中国报道》:临汾市是山西省排序第二的经济大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135位,2006年临汾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大关,而支撑临汾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是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产业,请您谈谈大力整治环境污染是否会对临汾市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李天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并行的,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停止或限制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而是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中国报道》:2006年,临汾市就提出要实现“中部领先、进军百强”这样一个目标,请您谈谈对临汾未来发展的构想及临汾美好的明天。
李天太:走向开放的临汾将成为中部地区同类城市发展的排头兵,要跨入全国同类城市的100强,也就是我们要实现“中部领先、进军百强”这样一个目标。在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400多万临汾人民的努力下,在海内外诸多有志之士的支持下,我们深信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同时,一个生态临汾、绿色家园、花果新城将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晋南大地上,一个财源滚滚、生机无限、活力迸发的临汾将向世界敞开大门,一个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新临汾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临汾市整治环境污染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