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淘汰落后装备,提高进入门槛;优化品种结构,增强企业创新——2005年7月公布的中国首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如一记重拳,直击业内要害。之后的两年里,一系列跨省联姻、减产瘦身、乔迁重建的故事不断在业内上演。
产业“变身”三步走
联姻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近年来钢铁业备受关注的话题。2007年1月16日,宝钢集团和八一钢铁集团(后简称“八钢”)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根据协议,宝钢斥资30亿元人民币,取得八钢69.61%的股权,同时新疆自治区政府以3.3亿的土地增资,取得15%的股权,增资完成后,宝钢成为八钢的控股方。此举,为中国钢铁业的跨地区并购书写出最“亮丽”的篇章。
尽管宝钢一直试图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兼并重组,特别是在去年希望通过收购邯郸钢铁股票进而达到兼并邯钢的计划,最终因河北国资部门的反对而流产。而在八钢的重组中,新疆方面表现较为积极,新疆自治区领导曾公开表示,希望八钢能够整体进入宝钢,因此双方的谈判一直比较顺利。
这次成功地跨地区并购对宝钢而言,不仅意味着产能的迅速扩大,它还将面临因这场跨地区并购而带来的来自管理方面的挑战。横跨数千公里,给企业统一管理所带来的“麻烦”,不言而喻。身在上海的宝钢要如何“遥控”数千里之外的八钢,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要给予八钢多大的决策空间才够合宜等问题,都是麻烦。另外,宝钢虽然拥有八钢绝对的控股权,但新疆国资委仍保留了八钢15%的股权,他们仍拥有对八钢相当的话语权,如何处理和当地政府的关系,这将是对宝钢决策层智慧的考验。
事实上,中国钢铁业的并购,早在两年前便已风声水起。2005年,东北地区的鞍山钢铁集团和本溪钢铁集团联合重组;在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和承德钢铁集团公司已联合重组为大型企业集团——唐山钢铁集团公司,规模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宝钢。但跨地区的大型企业的并购,却一直是“光打雷不下雨”。因此,一位钢铁业专家认为,宝钢与八钢的并购,开创了我国‘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他们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所采取的经营策略,都将成为我国钢铁业整合的范例。
瘦身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粗钢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但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一直伴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产能落后企业规模小、效率低、污染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如不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会导致资源、能源、运输和环境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除了对节能与环保的长远利益规划外,加快淘汰落后的最直接影响是有利于中国钢材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业内专家认为。
2006年6月1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钢生产能力。
通知下达后,鞍本集团就拟定了鞍本集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实施方案,计划“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727万吨、落后轧钢产能485万吨。2006年12月中旬,鞍钢集团公司一次性将3座容积在11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全部停炉。3座高炉的淘汰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6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多吨,同时也将大大降低炼铁的能源物料和新水消耗,高炉煤气、高炉余压等二次能源损失得到遏止,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统计显示,3座高炉永久停炉淘汰落后产能210万吨,加上此前先后停用的4座高炉,鞍钢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37万吨,鞍钢所有高炉的有效容积均达到2580立方米以上,全部实现大型化、现代化。
除大型企业自行淘汰外,部分地方政府的淘汰限令也促使了当地落后企业的纷纷落马。
2006年11月29日,钢铁大省河北公布了第一批淘汰名单,共涉及26家落后企业的398万吨炼铁能力、373万吨炼钢能力。12月1日,唐山市对聚鑫钢铁有限公司和联钢金丰钢铁有限公司的落后装备进行拆除。
瘦身行动,喜报频传。
乔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原有的大型钢厂大多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国外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布局都是在港口和原料产地附近,以节省运输成本。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钢铁企业也在千方百计向原料或港口方向转移。宝钢南下广东湛江、武钢看好广西防城港、鞍钢进军辽宁营口……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首钢向唐山的搬迁。
首钢负责人朱继民介绍说,唐山地区铁矿资源丰富,首钢南迁将有利于首钢节约运输成本、保障丰富的原料供应等。同时,曹妃甸港已建成的两个25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将为首钢进口铁矿石带来便利。另外,首钢南迁,不仅是基于生产原料和运输成本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为解决环保问题。由于新厂的建设全面采用国际最新的“循环经济”原理、先进技术和新型设备,规划中的首钢新厂消耗水资源将是目前全国平均消耗水平的1/3,能源消耗也将比现有平均水平下降30%,而且排出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循环使用,用炼钢余热开发海水淡化,浓缩的海水将发展盐化工产业。
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首钢整体搬迁项目;2006年底,新首钢基础建设基本完成;2007年3月12日,新钢厂建设正式开工;计划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新钢厂将炼出曹妃旬钢厂的第一炉钢。
朱继民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这么大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过从大城市向海港搬迁的行动。这是国家经济布局和战略调整上的重要举措和先例,有可能为中国更大范围的钢铁企业区域布局调整模式提供探索。
各方博弈协调难
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继续高速发展,全年钢产量4.2亿吨,比上年增产7000万吨,年增长率20%。这一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良好,产销两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钢材价格稳中有升;国际市场得到拓展,我国由长期的钢材净进口国变成钢材净出口国。这表明我国钢铁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这一年国内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似乎比预期要慢得多,仍然存在着一些难点急待解决。
并购步伐迟缓
在钢铁央企整合地方企业时,遭遇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对于一些钢铁大省来说,地方钢铁企业被兼并无异于丧失了今后在钢铁行业建造航空母舰的资本。以河北省为例,虽然宝钢一直想入主邯钢,但河北省国资委更倾向于进行北唐钢、南邯钢的区域整合,现在承钢、宣钢、唐钢已经组建新唐钢集团,而邯钢与安钢的联合也在加强。显然,诸如宝钢集团这种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并购意向,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现有的钢铁企业基本上都能盈利,毛利率达30%~40%甚至更高,增加投入、提高产能的积极性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并购,其成本自然是水涨船高。
因此,虽然各方并购的酝酿较多,风声不断,但基本上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除唐钢与宣钢、承钢重组为新唐钢集团,武钢兼并鄂城和柳钢,攀钢重组成都无缝和长城外,国内没有重大的兼并重组成果。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名义上实现了联合重组,而实际上联而不合,各家仍然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独立规划发展,并未真正发挥企业整合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的生产规模仅为2500万吨钢,在世界排序第六,这对于一个年产4亿吨钢的产钢大国不相适应。由于我国多数钢铁企业规模较小,如不抓紧有利时机进行联合重组,将面临被外资收购的被动形势。中国钢铁产业的安全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淘汰动力不足
为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几大钢铁生产大省纷纷表达了减产的决心。广东省表示,2007~2010年,广东省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近1000万吨。山东也决定2010年前力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吨。而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省去年底更是明确公布了2007年底前第一批淘汰的26家落后钢铁生产装备企业名单,其今年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要淘汰的企业名单,以图全力推进落后钢铁产能尽快退出市场。
然而,这种强制的行政命令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
“国家的行政遏制只会导致钢铁业的波动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涉及到地方税收、财政、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缺乏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效机制。真正的出路,应该是上层考虑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措施,利用经济规律,通过市场来达到优胜劣汰。
发展政策解读
对于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刘浏教授的理解是:国家提倡技术引导,淘汰落后技术;倡导将落后的产能转变成先进的产能;将小型企业转变成大型集团;将低端产品转换高端产品,以“环保指标”为纲,对产能和减排污染物等进行监管,促进产业的整体调整。
刘浏教授认为,目前业界广泛认为的“钢铁业瘦身”,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企业关停和产量缩减就可实现的,国家的政策是以环保和产能指标为依据,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下达“关停并转”令,以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这些不达标企业一般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或减排处理后达到相关指标,继续生产;而那些不具备技术改造能力的小企业则是希望通过合并,借大企业的资金进行改造。目前,各地真正意义上的关炉、停产企业是很少的。这就能够解释,为何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下达后,我国的年钢产量还在不断增长的缘故了。资料显示,我国2004年的钢产量是2亿吨,2005年是3.5亿,2006年是4.2亿。
从另一个角度看,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反映了市场供需规律。大量的城镇基础建设,如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和房地产都需要用钢,大约要用到1亿多吨的钢材;大量的机械设备、工业制品生产同样需要钢材;汽车、家用电器等也会用到大量钢材。近年,我国钢产量的激增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同步。钢铁生产供销平衡,钢厂有钱赚,自然会扩大生产,抓紧时机多赚钱。等到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用钢需求减少,钢材就会降价,就会有企业赚不到钱,这些企业就会自觉地进行关停并转,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刘浏教授认为发展政策中指出的企业重组、结构调整,主要是指生产工艺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生产工艺结构的调整就是将小炉子换成大炉子,落后的装备换成先进的装备,能耗高的换成能耗低的,以提高钢材的纯净度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生产中产生的粉尘、炉碴和余热都进行回收、利用。产品结构调整,就是要将传统生产的低端产品变为高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要努力延伸钢铁产品的加工链,扩大冷轧材产量和钢材加工能力。
尽管目前钢铁业面临的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但刘浏教授仍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充满信心。他最后说,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最需要突破的是自有技术创新的瓶颈。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0%,但生产工艺中的成熟的自有核心技术却是少之又少。加快自主研发和实施利用的步伐,将成为我国钢铁业做大做强、决胜千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