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7, Issue 4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74 » 大学生志愿者,峥嵘激昂之旅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大学生志愿者,峥嵘激昂之旅

Year:2007 Issue:4

Column: 民生中国

Author: 本刊见习记者/吴晓丽

Release Date:2007-04-05

Page: 65-69

Full Text: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部阳光行动”、“彩虹使者”……大学生志愿者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奥运志愿者报名活动在华夏大地上拉开帷幕至今,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35万人,而仅北京高校的师生就达到了18万人。
大学生志愿者,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激情为谁燃

大学生总是与志愿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中,学生占总人数的46.1%,而八成左右的大、中学生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是什么给予了大学生这样的激情,又是什么让激情变成了现实呢?

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为社会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者用最少的资金成本创造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因而受到了各类组织的青睐。悉尼奥运会有4.7万奥运会志愿者和1.5万残奥会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600万小时,节省了大约6000万美元的财政开支。而大学生由于其内在的特点和外在的现实,成为最理想的志愿者。

大学生分布集中、数量庞大、易于管理、时间充足,同时,他们有着更多的热情、奉献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这些都赋予了大学生热心公益的积极心态。而高校,则成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有力后盾。因此,一些公益组织往往通过高校或学生社团来展开活动。红丝带志愿者联合会本来是由社会志愿人士发起,现在许多高校都有分会,云南大学“红丝带”协会、燕山大学“红丝带志愿者”、南华大学“红丝带”防艾先锋队等,经常联合开展活动,例如,2005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说:“做志愿者是利他精神与利己精神的结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中时很少接触社会,大学生就读的高校往往比家乡更具有城市色彩,社会结构也更庞杂,因而初进校园后大学生认识并融入社会的愿望很强烈,急需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获得心理上的独立。社会公益组织由于很少具有欺骗性且与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功地融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得到了大学生广泛的认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吴同学一直是为孤独症儿童服务的“星星雨”活动的志愿者,他说:“刚来北京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跟人交往,想接触社会也不知从何入手,后来看到学校有招募星星雨志愿者的消息,就加入了,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会去那里跟那些孩子一起度过。”吴同学说,志愿活动给他打开了“社会的一个缺口”,之后他便可以自如地活跃在各种志愿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了。

大学生当志愿者的火爆也与大学生的就业现实相关。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可谓一年比一年严峻。《“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5年,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市场饱和,“低薪”时代,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艰难而尴尬的境地。国家近年所提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其改善西部的目的自不必说,但也不能不说这是在当今就业形势下做出的一个有效决定。理想、现实、待遇,共同造就了志愿西部的热潮。

而招聘中,单位看中的很重要一点是经验,如果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就业中将有很大的优势。在某报社工作的小林坦言:“我曾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而且也参加过暑期支教活动,我认为报社看中的就是我这点,有经验很重要。”然而,高校很少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有偿的社会实践渠道并不畅,因而,无偿的实践便成了另一种选择,志愿者由于门槛低且需求量大成了有效的途径。

志愿问题初显现

光有热情并不能尽善尽美,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问题频现。志愿者竞争、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态度、自身能力能否胜任等,这些问题令人堪忧。

争做志愿者的竞争,可谓日趋激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计划招募五六千名毕业生,仅半月就有三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北京地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短短5个月时间,仅北京地区的报名人数就达到了24万之多;大运会报名彩虹志愿者也是热闹非凡,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章东辉说:“当时有很多班级提交决心书,很多家长也打电话,说能不能让孩子去。”

西部计划的吸引力,源自就业形势的压力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吸引,而其他的公益活动不但能够为志愿者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庞大的大学生人数也加大了竞争的力度,即使志愿活动再多,规模再大,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择优录取”,曾经的志愿经历成了竞争的优势。2003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4年内两度赴西部基层从事志愿服务的复旦大学的冯艾在2005年成为首批前往非洲的志愿者;“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曾做西部志愿服务者的徐本禹2007年1月赴非洲津巴布韦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引起学者和社会人士关注的,是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定位问题。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志愿者是否应该在活动中注重自己的价值?

曾经在一家博物馆当志愿者的学生小林回忆说,“一个月的时间,我做的都是写信封的活儿,是那些专职人员不愿意做的工作,连续写了一个月之后,我决定再也不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了。”

成都某大学在一家福利院做志愿活动的同学们反映:“本来主要是情感陪护,可进入福利院后却被安排扫地、擦玻璃。不少同学已经去了10多次了,却和老人一句话也没有说过,每个周末的义工时间都在体力劳动中度过。”

大学生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行列

大学生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行列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无法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价值感,是志愿者流失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当志愿者,虽说是奉献,但却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回报,如果感受不到价值的实现,积极性将很受挫。“一些招募志愿者的部门,只关心机构自身的需要,却没有关注到志愿者的需求和期望,不能为志愿者提供一个发挥才干的平台,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激励,久而久之,志愿者的热情便逐渐消退”,映绿总干事庄爱玲博士说。

大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注定了大学生成为志愿者中的主力。然而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胜任相应的志愿任务。

“西部阳光行动”中,对于到了农村教什么,志愿者们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有的说讲世界宗教,“让他们景仰生命”。在何家山学校支教活动中有一项是对老师的培训,老师们表现很积极,但后来却坦言“官方不安排的话谁会来?”。何家山中心学校朱培伦老师说:“他们的社会实践很缺乏,根本就没教过学生,讲那些教育理论空泛得很。让他们了解我们西部的教育究竟需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而在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并不专业。对此,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关成华坦言:“我们在志愿者的理念上还是比较落后的,仅仅知道微笑、懂外语是不够的,志愿者还必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没有经过训练的大学生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大学生志愿到西部去锻炼

大学生志愿到西部去锻炼

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志愿路途不平坦

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成了志愿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瓶颈”,尤其是活动中志愿者的权益该如何维护是各方面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广东省曾在1999年最早颁布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这无疑是对青年志愿者及组织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然而条例中所称的青年志愿者是指“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登记,参加志愿服务的成员”,至于那些民间自发组织和个体人员的志愿行为的权益,则难得到保障。

丁元竹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条例,法律约束的能力较低。”志愿者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志愿者的伤亡事件,比如可可西里志愿者殉难事件,什么机构应该对此负责?如何解决补偿问题?

除此之外,志愿服务涉及志愿者、被服务对象、志愿者组织三方,在服务与被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方侵犯某一方权益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制来解决。曾有一名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同患者配型成功后拒绝捐赠,由此不仅引发了道德探讨,也牵扯到了相关的法律问题,然而该名志愿者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外的惩罚?又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田曾佩阐述:“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深入、持久的发展,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保障。比如,承认志愿服务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规定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对志愿组织在筹集社会资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等等。”

志愿者的服务是无偿的,不应该为志愿活动承担经济成本。一般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活动主要是由发起单位或高校负责交通费、资料费等,但由于资金的不足,在很多活动中往往会由志愿者承担一定的费用。

第一年的“西部阳光行动”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不得不减少一部分志愿者,为了保证已经选上的志愿者都能去,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志愿者承担一部分费用的方式。谭红波是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分队的负责人,他的分队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要裁掉5个人,大家商量的结果是凑钱来保证每个人都去。“如果去30天的话,每人大约要承担200块钱。”

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活动由于自费而将广大学生拒之门外。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下面的新长城项目发起的寻访贫困大学生的活动,招募的志愿者便是自费,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招募去可可西里的环保志愿者,其生活用品、交通费用和医药费用也要自理,这对于大学生这个纯消费的群体来说自然难以负担,也使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在美国,志愿者服务的经费大部分来自私人的遗产捐助、公司等社会实体的资助,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多数还是要通过政府解决资金问题,这便给志愿活动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而那些民间的慈善组织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更是困难。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才能真正的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丁元竹说:“资金短缺成为中国几乎所有志愿者组织面临的难题,我认为这是一个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税收改革、财富的二次分配转移到社会领域中来解决。”

而且,有很多大学生想做志愿者但是没有合适的途径,而很多公益活动也很难找到足够而合适的志愿者。资料显示,美国成年人参加志愿者的比率超过44%,香港地区也达到20%,中国内地按在册志愿者人数来算,却只有2%。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渠道很单一,主要是通过学校或者校内社团来组织,而对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却涉及不多。

志愿行动需要规范与激励

志愿行动具有稳定和整合社会的功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志愿者活动的日益广泛和志愿者人数的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机构和个人加入了志愿的队伍。然而志愿行动却依然步履维艰,只有问题解决了,制度完善了,才能真正走进志愿活动的“春天”。

志愿活动要自由发挥,充分实现社会功效,需要一个完善的志愿者法律法规。从世界范围看,对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普遍性。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保障的,一个组织不能用无偿的志愿者替代有报酬的员工。美国就业法规定,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像一个雇员,实际上也是雇员,那么他或她就应当享受雇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是为了保护志愿者免受剥削和免被滥用,同时也保护受薪雇员而做的努力。

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多进步。1999年9月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迄今全国已有5省3市为志愿服务立法。然而,很多条例却难以落实,一些地方规定“志愿者组织要为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人身保险”,但由于资金紧张而使这一规定流于形式。“志愿者在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太少,主要原因是缺少权威的、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工作处处长汤晋苏说。目前民政部正在配合立法机关草拟的慈善事业促进法,拟将志愿服务单列一章,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的原则,志愿者的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的条件、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注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有助于规范志愿服务工作。

因为缺乏畅通的渠道,目前许多机构都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大学生志愿者,即使有足够的大学生参与,但由于不能实施有效管理,也往往导致志愿者流失严重。同时,针对志愿者的相关培训较少,志愿者服务专业化水准不高,许多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导致志愿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行制度化管理并完善培训机制也是迫切要面对的问题。香港对志愿者的管理极具规范性,把志愿者当作全职的员工一样要求和控制,并且从招募到甄选再到培训和使用都有成型的模式。2001年3月,我国注册志愿者制度实施。现在有的组织在志愿者注册的同时,还会与志愿者签署一个志愿服务协议,明确规定出双方的责任权利。

要让志愿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展开,不仅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或政策支持,而且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需要一定的激励方式。“如果只有组织的激励而缺少社会的激励,志愿活动也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庄爱玲博士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鼓励更多人从事志愿工作的外部条件。

志愿者并不是为了获得报酬,但是需要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一定方式的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奖励都会使志愿者获得一种自我的认可。韩国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计入学分,占高中成绩的20多分。目前,我国高校也初步形成了针对优秀个人、团队或活动、与其他评优奖励挂钩的校、院系、班级或团支部三级志愿服务奖励的网络体系。如复旦大学每年一度的“志愿者之星”评选、华东理工大学团委每月在各院系开展的十佳志愿服务活动考评等。

国外大学生志愿者相关资料:
美国大学的社会实践项目异常丰富多彩,许多学校已把社区服务要求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越来越多的高中与大学要求学生从事社区服务;至少有69所高中或大学为在美国志愿队里服务过的学生提供学费补助、学分或其他援助。
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墨西哥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始于1936年,最初的服务范围集中在为农村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宗旨是解决贫困地区的一些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使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墨西哥大学专门建立“农村计划”,服务对象是边远的少数民族的村庄,服务期半年,期满后由新生接替老生,使服务项目能不断地延续下去。
韩国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道德教育和培养共同体意识、参与社会、磨练身心、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教育厅曾做出决定,从1995年起,初中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义务化,1998年以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分数将占考高中成绩的8%,现在又规定学生一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是40小时以上。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