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7, Issue 4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74 » 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

Year:2007 Issue:4

Column: 时事中国

Author: 本刊记者/付锋林

Release Date:2007-04-05

Page: 48-54

Full Text: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为“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4年锁定“三农”问题。2007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以重点篇幅关注新农村建设,注重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发展中国家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大力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必将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动力和有效保证。

发展现代农业正当时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努力的目标。虽然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改革开放后,国家也是以更加务实的目标和要求发展农业,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复杂原因,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很慢,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十六大以来,以新世纪的4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优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共识。

这几年,中国的农业、农村形势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农民也得到了比较多的实惠。特别是在2005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并且在全会所制定的党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近日表示,2006年,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粮食生产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产,去年总产量超过9800亿斤;二是农民人均收入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幅超过6%,去年达到3587元,增长7.4%。现在也已经到了需要或者可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从经济规模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国家财政实力的大大增强,社会资金充裕也使得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极大地得到加强。

国民经济要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必须要形成一个协调的关系。而总体上看,农业是这三次产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也就应该加快。而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中不利因素不少:农业自然资源和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然严峻、淡水资源也依然紧缺,等等。这使得进一步发展农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我国的人口却在不断地增加。而且,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又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因此,要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要给艰难爬坡中的它给予外力的推动和扶持,加快发展农业的步伐,也即是必须要求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用现代的要素来替代传统要素,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等等方面的现代化,来改变这种传统的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增加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通过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实现农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另外,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后,总体上各地都在积极地向前推进。但也有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偏差,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新村庄、新房子的建设。这样不仅可能使新农村建设脱离中央指出的正确轨道,而且还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甚至给乡村带来新的债务。发展现代农业,也有利于纠正这种偏差,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

提高农民素质很重要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难以吸收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九亿多农民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素质问题。中国内地农民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已经成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归根结底也要由新型农民来体现。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培养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懂技术、懂经营并了解信息的现代型的农业经营者。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北京大学教授白雪秋撰文指出,“‘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如果农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无法得到保障,新农村建设也难实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也指出,长期以来,对农民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过去的那种历史背景和国家的财力下做得不够,特别是在农民接受教育方面。

要提高农民素质,根本在于普及义务教育。从2005年春季开学起,我国有1400万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资助。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农村学生将享受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还将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有政府的补助。据了解,我国还将通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等形式,鼓励有志青年报考大中专院校的种植、养殖专业。

而现阶段紧要的任务,就在于对农村留守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进行了强调。现在,农业税免了、粮价高了、种粮的补贴有了,可农民还是“逃离”了农村,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年富力强的人。留下的,多是文盲半文盲和一些老人、儿童。他们被称为农村留守人群。据估算,全国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约有1.2亿至1.4亿人,而且他们都不愿意回到家乡去。北京市社科院最近发的报告里称,北京的农民工有310万人,其中57%以上是想留下来在北京生存、定居。于是,“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幼病残搞农业”。因此,政府必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具体的技术和信息等需求,加强专门针对务农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农业经营者,重点扶持农业专业大户,使之成为有现代经营意识的新型农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要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拥有现代经营思想,这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基础和核心。按照学术语言来讲,就是要使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用现代的经营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用现代理念来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培训方式,比如说“阳光”工程、科普惠农兴农工程等,还包括法律、市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据悉,2007年对“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考虑到制造业发展对中高级技工的需求,将着手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另据了解,农业部、中国科协、中组部、中宣部等14个部门去年已经正式启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各部门纷纷出台具体措施,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部今年也将通过农广校等教学机构,招收10万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采用业余培训方式,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

有文化的农村青年正成长为现代新型农民

有文化的农村青年正成长为现代新型农民

农民从“三农”政策中得到实惠

农民从“三农”政策中得到实惠

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农业资源紧缺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且我国农业的产业链不完善,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被生生割裂了。要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农业科技进步是根本的出路。

而现今,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却不能提供农业发展的动力。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就是在每年取得大约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里,近三分之二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于是,许多农民不会操作施肥配方,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我国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是任重道远。

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未来15年,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在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六大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降低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另据了解,“十一五”时期,科技部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科研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中央财政将每年投资1.1亿元继续执行“948”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计划)。今年,国家将组织1000名科研教学人员、15000名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在全国300个示范县培育25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500万农户,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

另外,农业科技只有真正为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验室、实验田里的农业科技无法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网络,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关键是要发挥两个纽带作用,一是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让他们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等;二是建立农民技术指导员队伍,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技术指导员既能向上联系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又能向下对当地农民实行现场指导。据悉,今年农业部也决定在全国选择1万个村、每村40名以上的农民,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完善农村金融、保险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也得到了加强,但我国工业化是以长期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起来的,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加上长期以来财政支持的乏力使得“三农”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短板”。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阶段。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从财政和金融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也确实在逐渐加大,比如财政、金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一系列支农政策措施。但总体上看,对“三农”的投入依然不足。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要举措。国家应当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也应该主要用于农村,并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在财政支持上,国家的建设资金已经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并明确提出了“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即是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据悉,去年用于“三农”支出的中央财政资金就超过了年初预算的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只是“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也未形成。

在金融支持上,据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至2004年,农村存贷差额累计达到4万多亿元。2005年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达1.18万亿元。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同时,大量有现实信贷需求的农户,却不能获得贷款。因此,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时,加快发展为“三农”服务的新的金融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形成多层次、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这都是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必须。

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有关统计显示,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2亿多农村人口受到灾害影响。而在灾害面前,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很差,常常是“一次重灾,即刻返贫”。加上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大,成本高,长期以来发展难以实现突破。因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刘京生认为,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按照纯商业化模式运作,政府必须通过农业产业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补贴手段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因此,相关专家指出,应该将农业保险业务从一般性的保险中剥离出来,建立合作保险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并且,各级财政应当对农户参保给予保费补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同时,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强化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以及综合直补,积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是其良好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现代农业的发展时,首要的一条就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可喜的是,“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这也表明了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村。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价收购价格政策也得到进一步贯彻。国家还计划投资20亿元深化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安排中央资金64亿元解决3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另据财政部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10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6.8亿元,均占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良种补贴资金40.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2亿元和3亿元。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125亿元,使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财政部也表示,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出,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今年‘三农’支出比2006年多增加的520亿元将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农业保险方面,今年政府不仅从承保环节要求各级财政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扶持广大农民买得起保险;而且从风险转移分摊环节要求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用市场化手段抵御和化解农业巨灾风险……

农民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综合政策助推现代农业

政策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推动。要使得现代农业得到发展,农民富裕,新农村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注重完善配套政策。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中,土地问题是一个关键。耕地是现代农业之母。不管农业如何现代,都要以耕地为立足点,耕地质量高,才能构筑现代农业的坚实载体。因此,“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不少于耕地18亿亩的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同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在于发展生产,而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集约经营的基础上。现存的土地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扼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障碍。而土地所有制事关国本。最近,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目前不宜再出台新的征地改革措施,不会彻底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制”,政府不会取消对城镇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土地流转,发展土地集约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更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过,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土地流动有一定的条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生产力水平。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而不能急功近利,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当然,建立公平、合理、有偿的利益补偿制度和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农村土地市场;加强相关土地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利关系,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也是必须的。

党的政策好,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党的政策好,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现代农业发展也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是从宏观和长远对发展现代农业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也将造成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物资等生产要素在广大农村“进不来”、“出不去”、“转不活”,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据相关资料显示,去年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又有289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450万农村沼气用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各地要围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2007年,水利部计划安排中央资金64亿元解决3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交通部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加大农村公路渡口改造、渡改桥以及防护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农业部计划为全国260万农户建设户用沼气,同时在四川甘孜、阿坝,青海玉树、黄南,甘肃甘南,云南迪庆等藏区的14个州县,为6万多户牧民安装太阳灶65147台。东北、河南、江西、四川、甘肃、新疆将实现户户通电。这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努力,正体现了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努力。

目前,我国农业组织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更需要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所以,2007年一号文件专门在第七部分对农村综合改革作出了规定,并且明确提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同时,还提出了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三大难点所在。据悉,中央近几年加大了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财力上支持了基层乡政府;并从去年开始,国家对5300个县委书记进行培训,全国许多省对乡镇长进行了培训,目的就在于使他们能更好地去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执行党中央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调动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极性也就成为了县乡改革的重点所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关心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在义务教育方面,记者从财政部获悉:继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2007年这一惠民政策将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8亿名中小学生,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安排经费适当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这既将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也保证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必将促使现代农业的良好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当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全方位加强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现代农业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链接:
四年四个一号文件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