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5, Issue 8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58 » 南浔:上世纪初的摩登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南浔:上世纪初的摩登

Year:2005 Issue:8

Column: 时尚中国

Author: 文/葛剑雄

Release Date:2005-08-05

Page: 118,119

Full Text: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江南市镇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历史。

与其他江南水乡的古镇一样,你可以在南浔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桥、百年的老屋,听到不少在史书里提到的名字。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充分领略传统的同时,你还能品味旧时代的时尚——20世纪初叶的摩登。

刘镛祖孙故宅

小莲庄是南浔富豪“四象”(四家最大富豪的俗称)之首刘镛祖孙三代所建,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历时40年才完工,是镇上保存最完整的私家园林。广约10亩的池塘四周,环绕着长廊曲桥、亭榭楼阁,比起苏州名园来毫不逊色。但仔细观赏,却见飞檐斗拱、花墙镂窗连着一幢小洋房,这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组合,恰是南浔特色。由于这样的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以致常常被游人所忽略。在江南名园中,小莲庄的历史并不长,却能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然也考虑了这一特色。

步入毗邻的嘉业堂,发现这座建成于1924年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并不是一件古董,而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现代化的藏书楼,不仅设计和管理的观念很新,根据藏书的特殊需要在形制上作了变通,还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建材——进口马口铁(俗称洋铁皮)和铸铁构件。楼主刘承干虽以前清遗老自居,处世却相当现实,抗战时期一方面利用所谓“满洲国皇帝”溥仪题字的匾额当书楼的护身符,一方面却已将大批珍本秘籍让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主动捐出财产图书,既保全了藏书楼,也使自己能安享天年。中国近代的藏书楼中,嘉业堂是最晚建的,却一度辉煌,归宿最圆满,留下的建筑、设施、图书最完整,如今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宝。

张石铭住宅

不远处的懿德堂是同为“四象”之一张氏长孙张石铭的住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晚清的巨宅占地513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137平方米,有大小244个房间,因全国解放后长期被外贸茶叶仓库占用而得以完整保存。跨过一道道门槛,穿过一进进厅堂和院落,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奇石、匾额、门楼令人目不暇接。从第三进起,内厅两侧的漏明廊窗都雕刻成芭蕉状,当年院墙旁还遍植芭蕉,是名副其实的芭蕉厅。更使人啧啧称奇的是,镂窗上都镶嵌着法国进口的菱形刻花蓝晶玻璃,刻着各式花果,格外高雅别致,也显示了张家与法国交流的渊源。

进入第四进,但见大厅地面铺着、墙上嵌着的都是法国进口的彩色瓷砖,这是一个带化妆室和衣帽间的豪华舞厅。在铺着青砖的小院对面,竟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两层小楼,花岗石台阶、巴洛克立柱、半圆阳台、镂花铁栏、克林斯铁柱头、百叶窗、刻花蓝晶玻璃、清水红砖墙——法式时尚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初就为张氏年轻一代所钟爱;但被深深掩盖在两棵高大的玉兰树下,又被四周高墙所隐藏,难怪我幼时常从墙外路过,却从不知道里面的西洋景。

南浔镇史馆

出懿德堂沿河北行,有今天的南浔镇史馆。这座建筑本身就是南浔近代史的重要部分——建于1925年的商会。南浔镇商会成立于年,附设于丝业会馆,首任会长是“八牛”(仅次于“四象”的八家富豪)梅氏第三代履中。集资6万银元建成的商会,在江南集镇同类建筑中最为宏伟,今天漫步其中还能感受到这种气派。

河东的丝业会馆后被改作小学,可当初也有过一段辉煌。这不仅因为南浔所产“辑里湖丝”名闻遐迩,更由于它见证了南浔丝业的外向发展和国际交流。1920年,丝业同行组团赴美国纽约参加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分别接待了美国丝商参观团,使辑里丝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首次参展世界博览会并获奖的“荣记湖丝”,虽由广东籍商人提供,但也产于南浔。

全盘西化的“红房子

近年整修复原的“红房子”是亲沐西风的刘镛第三子梯青所建。这座几乎“全盘西化”的两层建筑能出现在近百年前,正是这座千年古镇对时尚的追求。幼时我在镇上还看到过一些“洋房”,都是20世纪前期的产物。在我的记忆中,不仅有适园、庞家花园(宜园)、百间楼屋、土地堂、分水墩,还有与西风东渐和近代化密切相关的一些名词:耶稣堂、洋龙会(救火会)、电灯厂、蚕种场、丝厂、育婴堂、女子学堂等等,它们都曾是当年南浔的时髦事物,如果能够一一寻访,正是一部江南市镇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实行五口通商,1843年上海开埠后很快形成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导致江南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萎缩,也使江南的市镇日趋衰落。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绝大多数江南市镇的残破,南浔也未能幸免。但南浔的商人敏锐地认清潮流,纷纷将资本转往上海,开店设厂,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并直接经营外贸,有的还远渡重洋,在法国、美国经商。土丝商转变为“丝通事”和洋行买办,一大批南浔人成为上海的新移民,南浔的经济发展也与上海的兴盛连接在一起。

但是南浔不愧凝聚了千年的文明,趋时和西化并没有改变它厚重的文化传统。即使从今天的遗存也可以看出,两者结合得相当和谐,因此南浔并没有因西风浸润而受到破坏,却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在南浔豪门富户的“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中,既有巨商大贾、民国元老,也有名动海内的学者、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他们的后人中还产生了新中国的科学家(包括“两弹一箭”元勋)、院士、经济学家、诗人、作家、大学校长、部长。在聚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南浔一度拥有大批价值连城的古籍、书画、金石,在全国城镇中罕有其匹,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上海博物馆的珍品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善本。

水乡风情十步一桥

南浔桥多,民间早有“十步一桥”的说法,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镇志的统计,分别有74座、107座、195座,现在保存的小桥也有几十座之多,一座座小桥沟通了小城内如织的水路,清风桥、明月桥、通津桥、洪济桥、便民桥……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踱过这一座座小桥。半圆形的石拱桥横跨在市河之上,与水中的倒影组合成一轮满月,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总会勾起一股思乡的情绪。

这些就是南浔历千年而常新的奥秘,也是南浔的魅力所在。■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