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5, Issue 8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58 » 光大“中原书风”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光大“中原书风”

Year:2005 Issue:8

Column: 时尚中国

Author: 文/本刊记者 闫伟 王伟 摄/高重跃

Release Date:2005-08-05

Page: 110-113

Full Text:  

张海简介
张海,中原书风的杰出代表,1941年9月生于河南偃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上世纪60年代末,张海即从事专业书法组织和创作工作。数十年来,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和自身书法艺术的提高倾注了大量心血。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其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在当今书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曾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海精选》、《张海新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

6月22日,“中原书风”的杰出代表、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张海先生就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原书风的有关问题,在河南文联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中原书风更是现阶段中国书坛颇具影响和颇具特色的书法强流。请问:“中原书风”是怎样形成的?

张海(以下简称张):河南省书协成立于1980年。当年全国书展河南作者入选率极低。为了推动河南书法事业的发展,1984年河南率先组织了有千余位作者参加现场比赛的“中原书法大赛”,并先后于12年中举办了四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其间,为了促进中青年书法家的成熟和发展,又于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河南中青年十五人墨海弄潮展”(先后举办五次),共推出了近500名中青年的书家作品。这些书家现今书艺均已趋成熟,并在全国书坛以不同的书艺风格取得了一席之地。1989年全国四届书展河南获奖和入选人数均第一。之后,河南书家在全国书展中一直保持一、二名的殊荣。因此,1989年书法评论界提出中原书风这一概念,后逐渐被书界所认可。

记:“中原书风”有什么特点?

张:观其过程,数千年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殷商甲骨文、魏墓志、大黄河文化及王铎书法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河南书家群体书艺走向。河南书家在继承浓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雄强伟岸、厚重横茂、博大姿肆的书法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断丰富、深化、多彩,使“中原书风”屹立于全国书林。

记:“中原书风”对整个中国书法界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张:河南书协成立至今,尤其中原书风形成以来,引起了书法界的思考。河南由原来较为后进的书法省份,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能崛起?除书家自身的努力外,与河南完善的组织机构及人才选拔机制有关。在当今媒体传播极为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仍会形成明显的地域书风?从某种意义讲,中原书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但中原书风的形成发展更是中国书艺发展的一部分,一个缩影。

记:作为现阶段中国书界的大家和中原书风的杰出代表,您的书法艺术在国内外久享盛名,尤其在中原大地可谓家喻户晓。书界多论先生书艺功力深厚、风格独具。同时,你更是中原书风形成和发展至今的组织者、领导者,如何看待这些评论?

张:外界过誉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书法工作者和书法作者。我也是伴着河南书法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我就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工作者。在隶书、草隶、行草等多种书体创作中作了探索,经历了长时间的取舍和扬弃。我始终认为,只要能有一点明显异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现在仍处于探索前进之中。而对中原书风的组织工作来说,我清楚地认识到,要真正定论还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巩固发展它。

记: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书法已离他们很遥远。据了解,现今30岁以下的年轻人,能挥毫而书者甚少。那么中国书法艺术真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要束之高阁或作为业内人士的专项研究吗?我们炎黄子孙又怎样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的这颗璀璨明珠世世代代传下去,并把它发扬光大呢?

张:不可讳言,在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中国书艺的实用性随之降低。当然,这是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日本作了一项调查,喜爱书法艺术的人数竟占调查对象的八分之一。在日本是这样,而作为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我有信心认为,对自己民族文化瑰宝的喜爱人数会更多。这由越来越多的参赛人数、越来越高的作品水平、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书法专业可见一斑。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已深深凝聚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我们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再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自己业余爱好。因此,我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会沿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向前发展。■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