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会客厅》……中央电视台的诸多王牌节目都出在新闻评论部。这些王牌节目的总制片人,就是部主任梁建增。在央视七楼狭小而凌乱的主任室里,躲在幕后的梁建增平静地对记者说:“我最欣赏美国CBS《60分钟》,一个栏目播出了40多年,可谓是基业常青。”
培养名主持人,是衡量制片人成就的标准之一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电视制片人在国外是惯例;但在国内,开风气之先者却是《东方时空》开播之后,当时为何设此职位?
梁建增(以下简称梁):国外制片人是出资人对资金的投入、产出负责;国内平面媒体是行政部门的职位,如部主任、组长和版面主编,基本对内容负责。《东方时空》制片人是对栏目负责,他不仅仅对节目的定位、内容和发展负责,同时手中还掌握着可控调配的人、财、物资源,从而达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制片人是一个栏目的第一责任人。去年,中央电视台对制片人选拔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公开竞聘。2004年恰逢《焦点访谈》10周年,我们的《焦点访谈》栏目制片人面向全台竞聘,有9人报名参加,最终通过答辩考核等程序择优选择3人。
记:您是什么时候担任制片人的?在哪个栏目?
梁:我1993年底参与了《焦点访谈》的创办,担任记者二组的制片人。
记:现在,您一人担负央视14个最重要栏目的总制片人,责任重大,管理如何统筹?审片如何把关?是分身有术还是举重若轻?
梁:我们新闻评论部是台内非常重要的部门,目前负责的几个栏目,如综合频道有《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高端访谈》、《电影传奇》,新闻频道有《新闻会客厅》、《国际观察》、《社会记录》、《央视论坛》、《小崔说事》、《中国周刊》、《纪事》、《面对面》,一共14个栏目;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如去年播出的五集专题片《幼童》;已播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魅力城市》评选;以及大型直播节目《敦煌再发现》、《神五发射》等项目。我作为部主任,对这些节目承担着责任,当然,也要依靠各栏目的制片人。从管理上说,我们是全国电视媒体中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
记:制片人是幕后性质,主持人是公众形象,您手下大牌云集,如何管理,他们服您吗?
梁:谈不上服不服。电视节目特殊,也许外界看到的只是一两百名主持人,其实在这一两百张面孔后面,是一万人的努力,是多个工种的合成。但是,电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个主持人媒体。许多优秀的新闻主持人,如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崔永元、王志、沈冰、柴静、张泉灵、阿丘、方静、董倩、李小荫、杨春等,就是从我们新闻评论部产生的。他们的魅力、感召力得到观众的认可。主持人也是衡量制片人成就的标准。如果一个栏目培养不出一个名主持人,那么这个制片人可能就是一个失败的制片人。大家把所有的劲都往电视节目制作整体链条的终端——屏幕上使,为主持人创造好的环境。
记:有无大的冲突?
梁:大的冲突没有,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有一种大局观念,求同存异。在某一个具体节目的设置上,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会开诚布公地交流。
记:央视刚刚改革了用人机制,而且以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人事选聘,就在央视起到过“特区”的作用,目前新的制度对您手下的同事有何激励措施?
梁:台里今年推出了三项制度改革,其中一项是临时人员制度改革。当年《东方时空》和评论部在用人制度上有过突破。过去全是正式人员,有多少人干多少事。从《东方时空》开始,打开了大门,面向全社会招聘。但这种突破仅限一个部门,带有“特区”性质;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临时人员成为台内的骨干。中央台正式人员只有4000余人,临时人员则多达5000余人,临时人员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台里从去年开始对临时人员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减员,另一方面规范,把他们纳入到企聘人员的行列。前不久,中央台刚开了工作会议,会上赵台长讲,今后我们的骨干和部门领导,也将从企聘人员中产生。过去叫临时人员,现在叫企聘人员,从叫法到观念,都改了。
记:现在评论部有多少人?
梁:一共有380多人。
记:您最欣赏的国外制片人是谁?
梁:美国CBS《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他在一个位置上干了40多年,使之成为美国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和影响最大的节目之一。
责任,是我最深的感受
记: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央视打响了中国电视改革的第一枪,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的电视形态,作为亲历者、领导者,您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梁:生逢其时。我1990年来到中央台,这正是中国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台内只有两套节目,现在达到了16套;从20多个栏目到400个栏目;过去我们只看到七八个频道,现在能看到几百个频道。
从制片人的角度看,我们这些栏目都是创新的产物。观众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报道形式、报道语言也随之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口号是“持续创新”。过去我们一直走在中国电视改革的前列,以后还要这样。
记:舆论监督是您这几个栏目的灵魂,也是确保收视率的关键,10多年来,您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
梁:《焦点访谈》自开播之后,先后有三任总理到这个节目视察、座谈、题词。去年开播10周年,《焦点访谈》做了一个述职的节目,编导们让我取个名字,我掂量来掂量去,提炼出两个字:责任。这两个字,就是我对《焦点访谈》最深的感受。在此之下开展我们的舆论监督,就会得到群众和政府的喜爱。后来温总理看到后,认为以“责任”为主题来度过自己十周岁的生日,非常好,专门写了一封深思熟虑、热情洋溢的亲笔信:“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记:在弱势群体中,《焦点访谈》成为他们喊冤、伸冤的唯一选择,您如何看待这种错位现象?
梁:《焦点访谈》报道了大量这种被老百姓形象地喻为“帮着哑巴说话,搀着盲人过河”的现象,他们亲切地称之为“老焦”。对我们来说,还有一种桥梁的作用,或是一种渠道,把老百姓的呼声报道出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以解决。但是,我们也很清醒,毕竟只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事事当“包公”。我们只是在节目中力求把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反映出来,从一件事上解决一个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记:您分管的栏目在央视的收视率排名怎样?
梁:《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在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都在前15名之内,《焦点访谈》排在〈新闻联播〉之后,是第二名。
(本文照片由梁建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