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欧元之父”蒙代尔在北京演讲说,“当年批评过中国货币政策,说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那位(日本)副部长现在是亚行的行长(黑田东彦),他在2005年5月28日和29日发表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指出,中国现在应该尽早地而不是尽晚地对币值进行升值,而且最后也说应该使人民币上升7%~10%。”
6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步伐需要循序渐进,迅速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甚至国际社会的发展都没有好处,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汇改“宜早不宜迟”。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表示人民币从即日19时起升值,届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那么,在此前后,在“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起源地——日本,他们国内的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敏感问题呢?
中国政府的优先课题
鉴于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发展过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政策,而国际上则更关注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那么,在日本经济学家的分析中,什么是中国经济的优先课题呢?
日本大和证券集团所属大和综研的官方网站登载了其投资产略部小林卓典的相关分析。小林指出,除了人民币的升值,在中国国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是——中国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抑制。今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政策目标,其中心内容是控制和稳定房地产的价格。
文中指出,中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高达9.5%,而且,过去几个季度一直疲软的上海市住宅价格在同期再次出现很高的增长率,显示出中国经济仍处于过热状态。但是同时资料显示,中国经济的过热部分已经逐渐解决,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运营充满自信。例如去年人代会曾经指出,如果对钢铁、水泥产业等固定资产的过剩投资继续增加,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强有力的行政指导下,仅仅一年后,今年第一季度的过剩投资就已经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并且目前政策的着眼点又转向抑制房地产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在今年3月以后引入了各种政策措施,以平抑房地产的价格。例如,上海市对于购房后不满一年进行房产转让的交易,决定征收交易额5%的房地产交易税。接着,中国人民银行停止了对购房贷款的特别优惠利息,购房贷款占房产总价的比例也从购房价格的80%下调到70%。
小林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认为中国同时进行人民币的改革和房地产价格的平抑性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未免过大。
人民币为什么要改革?
对于此次人民币改革,有日本学者就其改革的原因从其改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利弊做出分析。
大和证券集团所属大和总研的官方网站的专栏中,刊载了其经济金融调查部调查员龟冈裕次的相关论述。龟冈认为,由于人民币实质上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中国依靠人民币的稳定汇率,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并且,人民币的稳定使中国海外吸引了众多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进而指出,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维持人民币的稳定汇率很难说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金融政策。
问题之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使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摩擦逐渐恶化。中国可以无视来自外国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继续保持人民币的稳定汇率。但是,由此造成了对中国贸易的保护主义迅速扩大,这对于竞争力强的中国则更为棘手。由于取消配额中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加,中国对此采取了自主限制措施,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并不是上策。最近,中国政府明确了刺激个人消费增加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的方针,意图在于将需求由“投资出口型”转变为“包含个人消费的内外需求平衡型”。根据此方针,中国很有可能会为刺激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对人民币进行升值,虽然会牺牲部分出口利益。
但是,中国似乎并不只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因素要让人民币升值。重要的问题是:在推进资本交易的自由化方面,已经到了不对人民币进行改革就无法继续推进的阶段。一般来说,如果资本交易实现自由化,则资金就会由于内外利息差而自由流动,因此要保持汇率的稳定,就要牺牲金融政策的自由度;如果要维持具有自由度的金融政策,就必须要放弃汇率的稳定。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由于贸易顺差和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造成投机资金流入,政府通过介入交易吸纳资金,使交易稳定。由此造成各种成本不断扩大,金融政策的自由正在逐渐被侵蚀,人民币的稳定正在逐渐束缚中国自身的手脚。为了让资本向国外流动,也非常有必要对人民币进行升值。
人民币货币制度问题的全球性意义
在中国经济对全球影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货币制度问题已经不是中国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关于人民币货币制度问题的全球性意义,日本国际通货研究所经济调查部长绢川直良撰文作了如下的论述。
绢川在文中提到,中国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又增加了约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截至到3月末已经达到6590亿美元。而在中国,银行利率尚未充分放开,利率的自由化程度很小,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银行间交易市场也很薄弱,因此由人民银行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吸收游资并不容易。结果是造成相当多的流动资金流入中国,而这只有通过利息调整和流动性调控以外的某种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当然也只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原本就希望在更早阶段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
但是,人民币升值后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只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也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近期以来,以东亚为中心的新兴各国通过其外汇储备的运用对美元施加了影响,美国的中长期利率就是由于这些国家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而使其上升受到了抑制。如果这些外汇储备
的一部分运用到美元以外的货币,则美元就有可能迅速下跌,使美元的中长期利率迅速上升。而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成为其契机。如上所述,中国的人民币问题可以结合全球性的收支不均衡问题进行理解。
绢川也指出,当然也有相反观点认为,美国以及美元的基本优势地位在近期不会受到挑战。首先,美国经济总是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技术革新不断扩大规模,海外的投资家也高度评价这些要素不断向美国投资。如果只看美国财政部的债券,的确是海外持有部分的比率较高,但如果将其他债券(如Fannie Mae等Agency债券等)也包括在内考察,则海外持有部分的比率就不是那么高。
而且,东亚新兴各国大都在使本国货币保持对美元的稳定汇率,不断向最大出口国美国增加出口,只要这些国家不改变这一基本战略,则收支不均衡的现状就会一直持续,而东亚各国就有可能继续购买美国债券。
在中国迅速崛起以及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大的情况下,全球性的经常性收支不平衡到底将会如何消解?或者不均衡将进一步扩大?由于受到原油、商品价格等上升的影响,也有不少国家开始实行金融收缩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正在进一步加大。
绢川认为,引起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主要国家的金融政策缺乏协调性。最终结果是,日本、美国、欧洲的金融当局不得不紧急向股市提供大量流动资金,以应对始于纽约的全球性股市暴跌。在那之后,1998年10月(LTCM危机)、2001年9月(911恐怖袭击后的股市暴跌)也是基本相同的情形。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政府在最终依赖提供大量资金进行干预之前,在全球性影响等方面有很多地方应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