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5, Issue 8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58 » 中国第一博客方兴东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中国第一博客方兴东

Year:2005 Issue:8

Column: 人物中国

Author: 文/本刊记者 海洋

Release Date:2005-08-05

Page: 90-92

Full Text:  

以“网络旗手”著称,先后创办互联网实验室和博客中国(现为博客网),IT业的知本家和创业家

中国第一博客方兴东

中国第一博客方兴东

在清华园宾馆内创办互联网实验室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投身IT界最重要的事件和影响是在1999年3月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反对微软“维纳斯”计划的文章;作为校园诗人——我的书柜里有一册校园诗集《开放的天空》,其中收有您的作品——这种身份转换是如何、为何开始的?

方兴东(以下简称方):受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影响,我1987年考入西安交大,进入文学社,到1991年考取研究生时,我已是交大文学社的社长了。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1996年在清华读博士,开始了有关IT的写作。此前,诗歌是我的关注点;此后,IT研究成为我的工作重点。1996年和1997年是IT业的转折点,当时IT的活力已突破了行业的限制,开始走向大众,这正是批评“维纳斯”的文章引起反响的原因。这之后,我创办了互联网实验室。

记:成立互联网实验室的动因、资金和商业模式是什么?

方:从1996年开始,我就和姜奇平、王俊秀等人鼓吹互联网了。1999年互联网达到高潮,此时除批评微软之外,我的大量文章都是与其有关的。我平时的阅读量非常大,除了关注业内新技术、新理论之外,还特别关心与此相关的市场研究公司。国内互联网热了以后,办个研究和咨询公司将是前景不错的事情。5月份我去上海,就微软之事拜见汪道涵。谈完之后,他建议办一个中国数字研究院,从国家利益出发研究互联网的发展,但因资金没落实,开了几次会就没法推进了。后来我决定先办一个咨询公司,从企业的角度做研究,等发展壮大之后再从事公益事业。刚创业时没有启动资金,就先签了网易、金蝶等3个客户,用这些收入在清华园宾馆内一个改装的套房里开张了。当时业务不错,投资者不断,但我没有要。到年底的时候,一个朋友急了,拎着200万现金硬塞给我。这个朋友前后投了约600万左右。2000年年底的时候,公司搬到清华学研大厦,房租一年100多万,人员由起初的两三个扩大到了60多人,月收入达到了三四十万。当时网络公司不赢利,但我们是赢利的。当时的商业模式除了研究报告,就是做项目。网易、8848、金蝶等许多网站和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

记:当时有过针对您利用自身的影响,为企业做“捧”和“杀”的议论。

方:绝对没有。比如我批评过的微软、英特尔、联想等企业,我从来没跟他们发生过业务往来;就是他们找上门来,我们也拒绝了。我批评过的东西,都是行业垄断或宏观产业中的弊端,小企业没有必要去批,批了也没价值。

记:目前互联网实验室还存在,它的情况如何?

方:这块业务比较稳定,每年可以做几百万。对互联网产业的把握,我们在国内是领先的。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已经为60多个知名企业做过项目。我可以自豪地说,这些项目基本都是成功的。当然,我们做实验室的业务时,太书生气、太学院气了,在怎样更商业、更市场化的运营上,还存在着缺陷。比如很多IT业界的新闻事件策划,都是我们幕后做的,社会上并不了解。

记:其间有无曲折?

方:2001年至2003年间,是最艰苦的。2003年下半年,我们的职员一度多达80人,但从此之后就一直裁员,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缺乏商业运营经验是我们走弯路的原因。现在,我把行政、技术、市场等部门全剥离到了博客中国,实验室专做研究。我将继续保持这个品牌并加大投入。

没有微软的封杀,就没有博客中国

记:2002年,您又拿微软开刀,写出了《向微软投降》、《微软为什么》等文章,但网站“撤稿”使您感受到了社会公器和商业利益的矛盾,萌动了做网站的想法,这就是“博客中国”的创业冲动吗?

方:(笑)上次碰到唐峻,我对他说,没有微软的封杀,就没有博客中国。当时是周末,我的文章发到新浪网上不到两三个小时,就被撤掉了。我马上就给茅道临(原新浪CEO)打电话交涉,这才知道是微软的压力。当时互联网正处于低谷,经过此事我就想自己做个网站,正好有个朋友推荐国外的博客形式,我白天上去玩了几把,感觉不到任何出众之处;但晚上睡不着觉了,我把所有有关的内容都搜出来研究,越研究越入迷,觉得这是一次革命。正好当时谢文来当互联网实验室的CEO,我比较轻松,就把业余时间全投在这上面了。于是按照我的设想,做了个最简单的模板,一个月后办出了博客中国的网站,并推出了豪情万丈的宣言等等。

记:作为中国博客第一人,请解释何为“博客”?

方:这是近几年遇到最多的问题。原来停留在倒序排列、频繁更新、超链接等等;半年前,我终于理清楚,博客原来就是一个网民在网上的家。互联网10年以来,产生了这么多网站、这么多网民,但网民在互联网内从来就没有占据主体地位,如你我,哪是我们网上的地盘?大家只是读者、消费者,是一个客体;怎样才能反客为主,我觉感唯有博客才能做到。我的博土研究方向是未来的互联网如何发展,在博客出现之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互联网起初只是营造商业模式,如何真正形成一个社会并且个人在其中充当主体,唯有博客一途。博客是互联网发展中的根本性变化。

记:在国际博客潮流中,“9·11”是一个重要标志;在博客中国中,“木子美”是一个重要事件。目前国内外博客有何异同?博客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方:如果把博客分为萌芽、初级、高速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的话,目前处于初级和高速发展阶段之中,主要标志之一是主流大众的参与。业内精英在博客早期发展中很重要,但其主要作用是启蒙。博客目前在美国主要是写日志,但这个阶段很快会被超越过去。作为作者,整天要求他写作,这个标准太高了。所以我讲博客就是网民在网上的家。在网上如何充分展示自己,手段会丰富多彩。比如我自己,我不想写作,可以在网上放录音,也是非常好的博客;报道一个事件,不用文字,只用照片,同样能达到目的;甚至只用超链接等等。

目前美国的博客注册以千万计,中国目前是以500万计、年底达到以千万计,韩国也是以千万计,中国的博客数量会后来居上。

美国是最早出现博客的国家,但在目前有些观点是落后的,它只局限于严肃的写作上,商业模式是广告和会员制,它提供空间供你发表作品,你要交钱给它。有一个博客网站,它的会员达到百万,每月收10美元,年度收入很可观。韩国的博客是最成功的,它的所有服务是免费的,每个人有自己的房间,房间的装饰、背景音乐等收费。目前各国的博客收费形式和标准都在摸索之中。

博客“先开枪后瞄准”

记:博客中国在有关中国网络色情批评、盛大收购新浪等报道中异军突起,打败了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二者关系如何界定?

方:博客在初级阶段很难系统化,但能充分展示突发性报道,因为他是开放的。传统媒体,包括新闻网站,只要存在传统编审制度,它的报道速度就会降低。而博客中国只要有线索,你想发就能发。

记:你如何确认它的客观性、准确性?

方:这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网站与博客的根本区别。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先瞄准后开枪”,而博客则“先开枪后瞄准”。如一则传闻,先捅出,后在报道过程中逐渐去伪存真报出事件真相;一件真事,如盛大入股新浪事件,是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有关各方都有话要说,在各方说的过程中逐渐逼近事件真相。博客中国在新浪与盛大事件中充分展示了它的优越性。

记:你如何面对失实的后果?

方:博客是信息超市和观点超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它的判断由读者来完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记:如果有人出来控告你呢?博客中国毕竟是以公司注册的形式出现的。

方:个人传播的信息与网站传播信息不同,如新浪新闻代表了它的编辑的选择权,它的法律责任是要负的;我们只是展示个人观点。另外博客施展破坏力的人很少,比如“木子美”出现后,有人说博客全是木子美——但到现在为止它只是一个个案。每个博客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它的自律性也是很强的,就像我们在社会中是自由的,也可以干坏事,但大部分人是向善的,并不以此为能事。

记:目前如何解决资金、定位、赢利等具体的商业需求?

方:当时的出发点非常单纯,就是突破网站的封杀,加之那时对博客的理解就是媒体,不能太商业化。后来博客已经超越媒体,成为改变互联网生态的东西。如果说过去互联网是1.0的话,那么博客就是互联网2.0了。2003年之前专职做博客中国的只有一个人,我是业余的,当时全球排名是1500名,后来访问量大增,不商业运营不行了。之后开始拉队伍,接纳风险投资。第一笔投资不到100万美金,因为只有一个人么,算做种子基金。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现在在全球的排名基本是150名和160名之间,在国内排名已进入前10名。与国内各大网站相比,我们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基本每三个月翻一番。过去是这样,接下来的一两年内还会是这样,到年底进入国内网站前8名。

记:目前风险投资还像以前投互联网那些热烈吗?

方:到目前为止,大家只感觉到了博客是个非常好的东西,至于它的商业价值尚处初级阶段。2003年美国投入博客的风险资金是800万美元,2004年是3300万美元,今年到3月份为止,超过了两亿美元。

记:现在博客中国有多少职员?收入全是广告吗?

方:到昨天为止是100多人,每月增加20、30人左右。现在收入全是广告。我们的赢利模式比较明确:一块是广告,一块是无线增值服务,一块是用户增值服务。

记:到目前为止,广告收入是多少?

方: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轻松打平目前100多人的运营耗费。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我们还要加大投入、加大亏损。乐观的估计,三四年后流量上能超越门户网站。

记:博客中国今后有什么举措?

方:博客中国是专业的服务公司,它将不是门户、不是媒体、不生产产品,只为博客服务。几年过去,它积累的文献太多,我们必须保证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们正大力建设客户服务中心,把它变成最核心的部门,而不仅仅是提供发表平台。我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网民在博客中国安居乐业。博客的应用将会超越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它是集成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工具。这需要等待一两年才能实现。■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