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罗默预测说:“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目前,全球由创意带来的财富每年高达200亿美元。中国也乘着这股“创意”之风,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立了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创意产业基地。但是,中国创意产业如何发展?中国创意产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中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转变成创意大国?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参加“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家们。
英国议会创意产业部主任安德鲁·斯尼尔(中)
最近,中国到处都闪耀着“创意”的字眼。
2004年5月,民间组织中国创意产业联盟在京成立,成员来自官、产、学、研等各方人士;
同月,一个“中国创意产业企业家代表团”造访了英国伦敦,组织者把这次行动当作取经;
同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积极发挥科技与创新的作用,努力发展中国的创意经济;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让中关村的创意产业有了现实中的归属之地;
7月7日始,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把对创意的渴望和盘推出,来自世界多国的专家、学者、官员和企业家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创意产业已全面洗礼中国。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
什么是创意?来自悉尼科技大学的著名学者史蒂芬妮说:“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国一所大学的大学生,那个女学生告诉我说,她知道什么发型好看,她想改变发型,而妈妈不让,于是她也不敢,她认为这就是创意。”
创意产业对中国来说还是个新词,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楚。更有些明明自己就在从事着创意产业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对创意产业知之甚少。传媒圈大名鼎鼎的洪晃,曾就“你认为你所做的属于创意产业吗”,她回答说:“我做的是杂志,跟创意有什么关系?”就“创意产业”这个词的调查表明,只有极少部分人能说个大概,而且他们的概念里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文化产业。
那么,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到底在哪里?是完全相同还是各自包含?就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说:“这两种概念在英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在中国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现在有三种叫法: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这三种叫法主要是把国外的称呼介绍进来,通常用法上大家不会注意它们的区别。我们国家对文化产业从去年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规定,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对文化行业做了一个分类,这个分类一方面参考了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和我们传统的分类衔接,应该说没有对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概念上做出更多的说明。我们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产业作为它的原意,实际上和大众传媒的产生相关,特别是跟电子媒体,就是跟广播的出现是相关的。因为当年法兰克福在批判美国大众文化产业的时候,背景就是现代的电子广播。这点应该说到了出现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之后,发生了变化。现在广播的含义已经完全变了,整个的三大传媒部门,通讯广播网络全部合为一体。”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说:“在中国,文化产业以前都翻译为文化工业,是从法兰克福学派而来的。1993年以后,国内把文化工业再次重新翻译成文化产业。这时候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性质、经济性质被凸现出来了。现在则从经济和社会形态上来理解文化产业。而创意产业是大家从英国引进的,至于文化创意产业,在香港尤其在台湾,还有在其他的一些地方,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更加发展的理解,把文化加入到创意产业里面,叫做文化创意产业。台湾的提法就是这样的。香港是延用英国的办法,提出创意产业。新加坡也是这样。在中国大陆,对于各种各样的概念,都有一些接受,按照不同的需要接受。所指方面有所不同,侧重点不同。”
金元浦说:“现在,文化产业演变成了一非常具有生成力的概念,起到总括、包容的作用,它与文化经济、创意产业、内容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休闲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包括文化贸易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和区别。”
创意产业 内容为王
张晓明解释说:“上世纪90年代欧洲的文化产业,出现的问题是传播手段过程当中,内容发展不足。紧接着,就提出内容为王,这是一个产业分类。在这个背景下实际上是内容产业的说法更符合新的发展要求,创意产业实际上在内容产业上的一提升。内容不在多,关键在实质性的创造性的含量。现在网络的内容很多,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的垃圾信息而且非常多,能够从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中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内容,这个能力是最关键的。对于开发内容产业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提高创造的能力。创意产业是在内容产业之后产生出来的新东西,是解决现在内容不足的问题,也是解决现在内容过滥的问题。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实质,而创意产业是内容产业的实质。这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金元浦说:“创意产业主要指创造者、设计者等创意理念方面。内容产业更多的是与数字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在中国叫做内容为王,是因为在当代(1999、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网络泡沫,IT业泡沫给吹破了,各种网站都难以为继。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网络经营者考虑到以前各种盈利模式都不能起作用,于是在中国,IT业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产业使我们恍然大悟,也就是手机短信,以最简单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拯救了IT业。内容为王的提出也有它的历史性背景。”
面对创意产业在中国初期阶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张晓明说:“尽管如此,我认为目前在中国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以及创意产业一些具体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创意论坛全景
中国急需发展创意产业
要进步,就要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发展的。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已独木成林。
布莱尔1997年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伦敦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市长肯·利文斯通更是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新英格兰地区2001年6月也提出《创意经济计划:新英格兰创意经济投资蓝皮书》。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又在2002年9月全面规划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称要树立“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形象,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我国香港也在2002年9月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香港创意产业的现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也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和规划。
更令人吃惊的是,创意产业不单单承载着未来经济的腾飞,就是现在,它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达到9%;提供就业岗位115万个,占总就业人数的4.1%。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7%。在新西兰,创意产业占GDP的3.1%,总就业人数的3.6%。在新加坡,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在2.8%至3.2%之间,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在我国香港,创意产业占GDP的2%,在服务出口总金额的3.1%,总就业人数的3.7%。在美国,虽然联邦政府没有正式提出过“创意产业”这个名词,但是有一个异曲同工的“版权产业”,而且可说是根深叶茂,如电影、媒体、出版、广告、设计等,不仅在美国经济中成长最快,成了顶梁柱,而且也源源不断地输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每年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在韩国,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了将电影电视产业和游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来发展,才有了文化“韩流”在亚洲的风靡一时,更使韩国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较晚国家的楷模。
而在我国,各个产业的原创设计环节却相对落后,国内企业更多的是进行来料加工、贴牌生产。这样的“拿来主义”,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价值都是人家的,我们最后拿到的产品利润非常微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发展得更快,如果想早日赶上甚至超过那些发达的国家,就需要好好发展创意产业,坚决挺进创意经济,早日把制造大国的帽子摘掉,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大国。
中国创意产业的尴尬
上海广告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是一个政府性质的广告公司,林嘉杨教授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他向我讲述了两个故事:有一天,汉堡市文化局长到了他的办公室非常遗憾地告诉他,2006年9月将是上海市政府和汉堡建交20周年。然而使这位文化局长尴尬的是,汉堡做了非常好的准备,但是上海市政府还提供不出任何新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上海市政府提供给汉堡的还是京剧、越剧、昆剧、青铜、玉雕、手工艺等等。还有一点让人费解,上海市政府说没有钱到汉堡进行文化传播。汉堡人到上海全部都是德国人自主的,但是上海人到汉堡去进行文化传播,提出来要汉堡提供经济资助。汉堡市文化局长说这是让他非常尴尬的事情。还有一次,他从德国带来两位非常知名的教授参加全国美展。那个美展,5年一次,是中国最高权威的美展。但是那两个德国人进去以后10分钟就出来了,当被问及他们为什么没有兴趣时,他们说这不是艺术,是工匠的产品。问他们真的对中国的画展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都是这样的印象吗?他们说这些作品的作者只是把生活中的东西去再现,而没有通过自己的思维表现未来的生活方式。
行动起来,由制造到创造
面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林华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行动。创是首造之意。创造实际上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作是指文学艺术品的创造,也就是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意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意并不等于产业,创意首先应该形成一种作品,专业领域里把它叫做设计品。在这个生产的环节中,创意这个产业才得以形成,此时的作品变成了产品。产品并不等于商品,人们应该熟悉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到用品、到废品的概念。作品是设计的物化,产品是由生产环节批量生产出来的物品,商品作为有偿交换的产品,是设计品的流通,用品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等等。中国不是文化产业大国,最重要的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懂得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方法,特别是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机制的这样一支队伍。更令人遗撼的是,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们中国并没有妄自菲薄,我们也有自己的动画产业。我们中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脚踏实地行动起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意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创意经济。
奔驰车的创意广告
如何发展中国的创意产业
有学者认为,仅仅是学术界的人员在一起讨论,是不能解决最主要的问题的。政府应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全面规划其发展战略。创意产业除具有提供就业、创造财富、生产供国内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带动整体消费增长的作用外,还可以促进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团结,并具有向外输出文化的影响力(如迪斯尼和好莱坞)。
现在,中国的创意产业所面临的不是一个确定的成熟的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说,创意产业正在创造一个市场,这是因为文化和创意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消费内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再添一个支柱产业,还应该积极为创意产业拓展海外市场。
还有学者说,国家应该对从事新型产业的企业给予更大程度上的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原材料等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资源是无形的,市场是不能确定的。政府应该提供相关的贷款政策,既可以扶持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国家的金融、投资政策或其他相关政策应该想办法吸引国际资本以发展中国的创意产业。企业家和融资家的沟通非常重要,企业家知道的东西必须能够讲出来才能将信息有效传递,才能够劝说投资家向企业投入资金。
除了在法律上进行保障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刺激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由于国内的创意产业还非常弱小,如果要进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给予一定的“拔苗助长”式的政策扶持,如税收的优惠、帮助筹建相应的发展基金等等。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创作和设计人才,更需要的是加强所有国民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这就需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鼓励他们创新。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新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时代。看看小学生的书包那么重,看看中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都是为了一张考试卷在拼命地学习,教育的质量在哪里?
社会应该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创意产业来讲,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必须将保护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创意业主需要一种安全感,这些都要由外部环境、政府、政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