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又译作噶妥、(嘎拖、嘎多),英译称Kathok。噶陀寺堪称宁玛派的母寺。在过去的800年间,由圣地虹化成就的修行者有十万之众。如今噶陀传承的上师们已遍布亚洲、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
噶陀位于四川省西部金沙江流域的白玉县河坡地区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海拔4800米,与西藏仅一山之隔。在宁玛巴传承三流,六大金刚道场中噶陀寺是最著名的一个。
由来
噶陀的全称是“噶陀多吉丹”,“噶陀”藏语意思是:“噶字上面”;寺址上有一巨大光滑的大白石,石上天然形成了一个藏文字母,读音为“噶”,因此而得名。“多吉丹”意为“金刚座”。莲花生大师曾亲自为噶陀开光加持十三次。并在《本身传记》和诸多伏藏经中授记“雪域圣地之最,弘扬空行意西措杰密法之源”。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相同,故又被称为“第二金刚座”。从莲师的大弟子白如扎那译师和嘎.当巴德西开始到亚喇.白玛登为止,依于《大圆满观髻秘诀》和《大圆满心部圆诫》等十三广注闭关专修,先后得到虹化成就的修行者就有十万人之众,堪称举世无双。
历史
噶陀寺原有的经堂、密宗神殿、修学堂、印经院、闭关房、僧房,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严重毁坏几乎成为废墟。全寺僧众活佛为修复寺院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历时十年时间,终于基本完成了重建工作。新建大殿三座,其中大金殿占地60多平方米,可容纳两千余名僧侣诵经习法,其建筑风格全部选用藏式彩画木雕,墙壁四周绘有释迦佛本生传及佛教寓理故事。殿内供有各种密宗本尊佛像、佛塔,庄严殊胜。修学院为一百多名到噶陀游学修法的学僧提供优良的修学环境,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僧才。当代噶陀寺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圣地。该寺保存有八思巴赠与该寺的印章,明朝文殊佛像、清朝皇帝御赐的经书《可奔全集》、瓷碗及格萨尔时期的箭簇、单耳青铜罐、兽型等珍贵文物。
纯修行
事实上,噶陀寺真是纯粹修行的地方,山上只有寺庙和关房,山坡上没有种任何农产品,没有买卖的商家,所有的食物及生活用品,必须开车下山,到距离最近、比较热闹的白玉县去采购,如此一来一往,最快也需要两天的时间。
高山症
噶陀寺位于海拔四千多公尺的高山,如果不能适应高海拔的生活,就会有头昏、呕吐和喘不过气的反应。因为不能像在平地一样追、赶、跑、跳、碰,所以大家都得斯斯文文地走路,小心翼翼地举步投足。虽然上师和喇嘛很细心的为信众们准备氧气袋,所幸用到的人不多,生活虽然不便,大家的身体都还算健康。
没有电力的世界
因为山上没有电力,年头到年尾几乎处于半文明的世界。照明方面,好一些的,利用太阳能发电,一般是用油点灯。而法会期间,大殿等修法处,则利用发电机发电;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煮饭、做菜就像在野外露营一样,一切得手动。数十年前乡下地区所用的大火灶,古老的鼓风炉、干燥的柴火等等,嘉荣乡亲全都带上来,派上了用场,要吃要喝,一切就要靠自己的本领了。
当地藏人日常吃风干的肉、糍粑和酸奶,喝的是砖茶,但是汉人吃不习惯,就得自己动手做高汤。很短的时间,就会锻炼出一批做菜做得好的人,很多人就相互戏称为是噶陀的“锦江宾馆”或“假日酒店”(这两处是成都最豪华的饭店)。
天然的野外生活
来噶陀之前,你应该对沿路生活的不便有心理上的准备。比较不方便又难以适应的,要属于洗澡和上厕所的部份。用水的来源虽来自高山上,但是要有一点热水洗澡是很不容易的,用煮饭后的余火来热水,就很难得了!在山上,十几天没洗澡似乎也没有特殊的味道和感觉。
从千百公里外奔驰而来,漫长的山路、阻塞的山区,都是磨练游人上山生活的准备,尤其是上厕所,在草树丛生的山区,选择遮掩的地方,已成为一些游人们的专长。
晚上九点回家的太阳
在噶陀日出日落的时间和别的地方不太相同。每天清晨大约六时许,太阳才缓缓露出神圣的脸;一直到大约晚上九点,太阳才会拉下灰黑色的面纱,天色才暗下来,因此在这里感觉白昼特别地长。当黑夜来临,众人归房,满天密密麻麻的星斗,会非常热情地向你眨眨眼!
彩虹的故乡
噶陀是彩虹的故乡。彩虹也有母亲,也有自己的家乡,彩虹的家乡在噶陀。有人说,这儿的彩虹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样式,有圆的、有两个圆的串在一起的;有横的、有直的、有圆弧的;有一道、两道和三道相叠的彩虹,各种不同形状的,缤纷多彩,非常特殊。喜欢彩虹的人幸福无比,因为在梦中,彩虹曾经以许多不同的形式,灿烂在他们的眼前,多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彩虹的家。
今天,许多去过噶陀朝圣的人,在向人们讲述噶陀种种神奇之时,仍然总是津津乐道那噶陀寺晴空中频繁飞出的彩虹。
鸟儿也在修大圆满
噶陀山上的鸟,每天清晨就开始“阿!阿!阿”地叫,好像是在吟诵大圆满“阿”的种子音。连鸟儿都在修大圆满法,游人怎么会放弃这个绝好的天机呢?
如果你在上面待了几天,习惯高山上的天候、空气和吃、住以后,就可以开始摸索噶陀金刚寺的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