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Directory Of Year 2005, Issue 7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057 » 台商投资大陆新变化和新趋势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台商投资大陆新变化和新趋势

Year:2005 Issue:7

Column: 回望中国

Author: 文/王建民

Release Date:2005-07-05

Page: 100,101

Full Text:  

连战、宋楚瑜相继登陆,引发台湾岛内一系列剧变。“连胡会”主张的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在岛内得到多数人的赞同。面对这一趋势,台湾当局近日以“连胡会后两岸经贸情势及共同市场之展望”为题进行研讨。台“经济部长”何美玥提出“政府以回归世界贸易组织(WTO)架构谈判,朝FTA(自由贸易协议)迈进”来作响应,立刻遭到部分“立委”的质疑。“立委”赖士葆等人表示,“政府”朝FTA迈进的说法前后矛盾,台湾是以“台澎金马关税领域”会员体身份加入WTO,不是以国家身份加入,FTA是国与国之间签署的协议,陈水扁、谢长廷都说两岸要签FTA,但那是“愚民政策”,“根本做不到”。他们表示,“政府”主张两岸在WTO架构下互动,但台湾对两岸贸易有很多限制,其实是违反WTO规定的,如果大陆也要求对等的关税减让,台湾承受得起吗?他们质疑“政府”除了降温、冷却,什么都不想做。

其实,台当局并非什么都不想做,在此之前,早已针对“登陆热”与“经贸热”,开始调整大陆经贸政策,有意从“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走向以“管制”为中心的“消极开放,强化管理”,严加控制台湾资金与技术向大陆的转移,以维持台湾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此战略及其它诸多因素影响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新的变化与趋势,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对两岸经贸施加管制

今年初以来,台当局对台商的打压手段相继出台。首先是对所谓违规在大陆投资的台商采取打压手段。2月底,台湾检调单位指控联华电子公司违规投资大陆,展开大规模搜索行动,引起岛内外极大震动。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搜证,日前台金融监管委员会对联电公司处罚30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接着又追讨与打击上海中芯国际总经理张汝京。在继2003年对参与投资中芯国际的诚宇投资公司与全球策略投资公司各处以100万元罚款及2004年对张汝京发出处罚单后,在搜索联电案后,台湾“经济部投审会”于今年3月底再次发布公告指出,张汝京是台湾地区的人士,未经许可于2000年12月经由英属开曼群岛注册中芯国际公司,在大陆投资设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担任开曼中芯国际公司创办人、董事长、总裁及执行长,上海中芯国际董事兼总经理,已构成违规赴大陆投资的事实,决定对张汝京处以50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并限期6个月内从大陆撤资,否则会连续处罚,直至撤资。而后台湾“经济部”又要求台积电公司与中芯国际就侵权事件达成和解涉及的专利技术转移事项提出申请与说明,对公营企业台肥公司赴大陆投资一事进行调查,对新的台商投资案采取变相施压或为难手段。最近,台当局又对奇美电子公司的大陆小额投资案要求补办手续,策略性要求力晶与茂德等大陆投资案延后,企图尽可能的放慢台商赴大陆投资行动。

严加管制技术转移

其次,台当局企图以法律手段加强对技术转移大陆的管制。为了限制科技转移大陆,影响台湾经济竞争力,台联党率先提出制订“科技保护法”。陈水扁也强调应加强管制,甚至提出在向大陆出口农产品的同时,不能转移农业技术。随后,台“行政院”迅速审定并通过“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草案”,对涉及安全及公共利益的敏感科学技术采取“原则从宽,审查从严”的审查管理机制,并加大处罚,对未经许可输出或公开敏感科技者处罚金额由原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新台币,严重者最高罚金可达4500万元,并处以10年半刑期。

台商投资格局新变化

在经历了前几年台商赴大陆投资高潮之后,2004年开始有放缓迹象。尽管依台湾方面统计,去年台商对大陆投资仍呈现高增长,但大陆统计则显示台商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台商协议投资金额仅增长8.7%,投资项目下降11%,实际投资金额下降7.7%。今年以来,台湾方面统计的台商对大陆投资确开始下降。依台“经济部”统计,2005年1~2月,批准的台商投资项目为159件,较上年同期下降60.8%;投资金额6.9亿美元,同比下降11.5%。

台商投资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陆宏观调控的影响。二是大陆能源电力供应紧张。三是大陆一些地区工资成本上升。四是台湾中小企业在大陆竞争力优势不再,放慢对大陆投资,且台当局积极鼓励台商回流。五是台湾经济实力与优势不再,对外投资能力有所下降。

台商对大陆投资统计意义上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台商对大陆投资趋势的逆转,大多是台商投资方式的转变与策略的调整。由于台湾当局加大对台商投资的管制与调查,迫使台商可能通过境外金融中心或第三者身份赴大陆投资。这就是为何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对大陆投资迅速增加的原因所在。许多台商通过与海外投资公司结合,以海外投资公司名义进入大陆投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岸的资本流动已经相当复杂,很难区分资金的身份与性质。

台企大陆本土化明显

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与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台资企业在大陆经营,原材料来源也发生变化,在大陆当地采购比例首次超台湾,标志着台商大陆投资的本土化趋势不可避免。今年2月底,台湾“经济部”对2003年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原料采购问题调查指出,台资企业在大陆当地采购的机器设备与原料比例达49.93%,首次超过在台采购比例39.37%,台资企业经营大陆化的趋势明显。其中,矿业完全在大陆采购;纺织业采购比例达86.3%,食品饮料采购比例达67.5%,运输工业为67.3%。一个主要背景是台商在大陆投资产业链逐渐形成,台商上下游企业群聚效应显现,这对台资企业更具竞争力,不必再通过间接运输从台湾进口设备与原料,有利台资企业的发展。台资企业向大陆本地采购,部分是本地企业,仅占19.3%(2002年调查为11.9%),但更多的是台资企业的合作伙伴。这种产业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过去“以投资带动贸易”的两岸经营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陆台资企业经营方式与销售主渠道发生变化,大陆内地逐渐成为销售主流市场。依台湾“经济部”的调查,在16大行业中,台资企业外销比例超过50%以上的仅有6个行业,而且比例在持续降低。回销台湾的产品主要以电子电器产品为主,是惟一销售比例超过50%的行业。

以争取大陆尚待开放的潜在内部市场为主的台商则持续加大对大陆的布局,而且多以原偏绿台商为主。早已走出绿色阴影的长荣集团持续加码在大陆投资,投资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北京长荣总部大楼即将建成。长荣集团在继投资宁波港、与中远运输公司联营ESA航线及并停靠上海、宁波与盐田港口后,日前与中国海运集团合作,互换欧洲航线舱位,将揽货港口扩大到大连、青岛、天津与赤湾等大陆东北地区。前年曾公开表态支持陈水扁连任的富邦集团董事长蔡万才旗下公司富邦银行却在4月初正式并购香港港基银行,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挂牌的台资银行,揭开了进军大陆金融市场的序幕。

尽管台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管制措施,仍无法阻止台商登陆的大趋势。这似乎预示着,在两岸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台商将远离政治,远离扁政权,继续将事业重心向大陆转移。

(作者系台湾问题专家)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