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乃军民两用战略性行业。近几年,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形势下,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明显提速,正在拓宽航道。最近,记者专访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分管船舶工业的副主任张广钦。
发展进入快速轨道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船舶行业发展目前处于何种阶段?
张广钦:总体来看,中国船舶工业目前正在步入一个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造船总量持续大幅提升。2004年全年造船完工量855.3万载重吨,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预计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突破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
二是产品研发和承造上取得突破,促进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国首次建造的超大型30万吨油船(VLCC)、5668箱大型集装箱船、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等实现了批量接单和建造,2004年已经形成了油船(占34.6%),散货船(占31.3%)和集装箱船(占28.1%)三大船种并驾齐驱的订单结构,并且成功进入8000箱级集装箱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市场。
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船舶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全国规模以上645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03.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和34.7%;船舶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3亿元,同比增长92.3%,增幅较2003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战略关口谨慎应对
记者:您认为,中国船舶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张广钦:中国船舶工业正处在产业快速成长期,一些深层次的、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妥善解决,容易引发危机。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关口。随着中国造船产业的明显提速,特别是未来5年大规模造船设施的陆续竣工投产,造船能力快速增长,暴露风险也大为提高。
主要有两大外部风险值得关注,一是市场波动风险加大,二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此外,未来2~3年船用钢板价格仍将居高不下。
还有产业跨越自身的挑战,三大瓶颈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一是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二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差;三是企业运营能力有待提高。
协调发展化解风险
记者:那应该怎样来化解这些风险?
张广钦:首先,船舶工业同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作用。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船舶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关系船舶工业发展的大局。
其次,要尽快扭转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没有发达的配套业,不可能有强大的造船业。除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外,要加大船舶配套业改革和开放力度,促进企业调整、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公司,并且积极引导民资和外资进入。
第三,要快速提高造船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改造造船生产体系,提高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水平,推进建立以船舶建造总装化、工程管理精细化和企业信息集成化为重点的现代造船模式。
最后,关键在于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要以产权改革为基础,深化国有企业体制与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扩建项目应积极吸收纳各方资金,包括钢厂、配套厂、航运公司等上下游企业法人持股。把利用外部资金与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专家视角:中国造船业仍落后国际水平近20年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会长王荣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中国造船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足。
首先,建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距。目前,中国整体造船水平大致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不少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豪华旅游船,年产量与日韩的差距很大。在国际市场上,日韩共占据约70%的份额,而我国还在14%左右;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设计能力储备不足,不能满足开拓市场的需要。
其次,配套业落后于国际水平。制约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配套能力较低。目前,中国造船的国产设备配套率平均为40%,而日韩分别在98%和85%以上;德国、挪威等国船用设备生产不但能满足本国造船的需要,还有大量的产品出口。
第三,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造船业的快步发展,正面临管理相对落后和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及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考验。近年来在低船价、大订单量的同时,因钢材等原材料的大幅涨价诸因素影响,船厂的经济效益并未随着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而相应增长,这是近来我国造船业的突出问题,主要因为管理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