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深有体会地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浙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民营经济在富民强省建设中,功不可没。
初夏的杭州,草长莺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大省的负责人,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西子湖畔接受了笔者的专访,谈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谈成长中的“烦恼”、谈突破与发展的新思路。
习近平说,2002年11月他被调派到浙江工作。在一些不甚知情的人眼中,以为在浙江就像是在天堂一样,可以高枕无忧。他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浙江市场化程度较高,可以把资源配置更多地交给市场,得以腾出一些精力来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但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他的切身体会是,在浙江有一种在浪尖上颠簸的感觉,有一种不敢懈怠的感觉。浙江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比全国先期遇到,既要面对一些先天的不足,又要面对一些成长的烦恼。尤其是浙江作为民营经济的大省,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市场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优势,锐意进取,解决先天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体制性制约等问题,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成为当前需要着力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无到有:民营成就斐然
回顾浙江民营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几个阶段,习近平欣慰地说,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效益进一步显现。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243亿元,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7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45亿元,民间投资占57.7%;外贸出口581.6亿美元,民营经济占41%。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20多年里,浙江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次序从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习近平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1998年至2004年,全省的生产总值从123.7亿元增加到11243亿元,增量的71.4%来自民营经济,其中55.7%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个体私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5.7%,提高到2004年的55.1%,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习近平表示,“民营经济已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取向改革早,形成了浙江的先发性优势,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发展,使浙江较早地形成了市场体系;促进了国有企业较早走向市场和推进改革,创造了有利于资产流动重组和吸纳安置下岗职工的外部条件。浙江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现时,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外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4年民营经济出口238.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较1997年提高了34.3%,超过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为362个,投资总额为1.51亿美元,分别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投资总额的95.8%和90.1%。
他指出,民营经济在促进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上同样功不可没。浙江原来是一个陆域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省份。改革开放以后,从农业工业化起步,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据初步统计,2004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2.56万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55.5亿元分别占83.2%和61.2%。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50强中,浙江就占了一半,达到60家。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全省的城市化进程。
他特别提到,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了一大批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1979年至2004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145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就业人员占94.6%。2004年,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安置下岗职工超过11万人。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2004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54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423元高出许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936元高出1.8倍,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20年位居各省区首位。浙江目前有私营企业33.3万家,个体工商户168.4万户,从业人员分别为4409.9万人和312.8万;还有在其他省区市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投资累计约5320亿元。浙江庞大的创业者群体,为构建一个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条件。
居安思危:转型谋求飞跃
“浙江民营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但也在发展的进程中累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坦言,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一是民营经济粗放经营、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与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大之间的矛盾。二是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低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领域与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之间的矛盾。三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化、国际化、高科技化发展趋势加快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四是浙江民营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周期升级相对缓慢与其他省市民营企业与其他省市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在同一产业层次上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
他指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孕育着企业制度、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因此必须抓紧机遇,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的新飞跃。
首先是从过往依靠先发的机制优势,向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制度创新的重点是解决民营企业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其次是从原来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与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他强调,要对民营经济实行平等政策,只要没限制地都开放准入,只要有需求的都要放手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制造业领域,积极参与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大型项目的投资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投资经营道路、港口、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和垄断性行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现代物流、现代资讯服务、市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参与金融机构的改制、改组。习近平称,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到省外去,走到国外去,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跨国生产体系。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和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品牌响、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此外,今后的民营企业要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凤凰涅槃:脱胎解决“烦恼”
当一个地方的经济达到一个相当的总量,要继续发展就相当困难。对此,习近平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新飞跃,整个浙江经济也需要新的飞跃。浙江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的烦恼”,其直接原因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但从深层次看,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为此必须以凤凰涅槃的精神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真正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提到经济增长和效益上来,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节约,一手抓增长。
他认为,抓节约的具体做法,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节约的意识,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浙江走向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解释说,所谓抓增长,主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寻求新的增长点,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合理保护环境的产业分工格局,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大量资源消耗的格局。为此,浙江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如此,这几年,资讯产业成为浙江经济的第一增长点,连年保持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今后,浙江要进一步为资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访问即将结束之际,习近平应记者之要求介绍了他家庭的近况。他的夫人彭丽媛是位歌唱家,目前在北京工作,只要有时间,夫人经常会飞来浙江相伴,他的女儿13岁,正在杭州上初中。习近平和岳父母一起居住,在生活上相互有个照应。他的母亲身体尚可以,不时和一些老一辈革命家见见面,谈谈近况。在访问过程中,笔者发现习近平的记忆力甚佳,对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的许多统计数字了然在胸。他曾在福建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好些人名、地名能随口道来,谈起许多年前的往事及老友清晰如昨。看来他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仍有着一份难以忘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