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叫《亮剑》的长篇小说.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已加印了几次。随着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亮剑》和作者都梁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显示,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亮剑》在播出第一周收视率平均11.42,最高13.7,收视份额28.7,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了年中的《大宋提刑官》,创下了今年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率新纪录;到目前为止,这个收视率和2005年央视其他频道的电视剧相比,也排在首位,并创下了2005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现居加拿大、往返于国内国外之间的原小说作者都梁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当了兵。在坦克部队服役几年后回到北京,先是在一个国营单位上班,后来就下了“海”,生意做得不错。写小说纯粹属于偶然。爱看小说的都梁和朋友一起聊天,闲谈中谈到了文学。刻薄的他把目光所及的小说数落个遍。朋友激他,你说人家不行,你写本出来看看。为了践诺,拼掉八个月的业余时间,《亮剑》出鞘,由朋友介绍给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董保存。《亮剑》令董保存眼前一亮。小说的语言、内容以及故事结构都让他耳目一新。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是这居然出自非专业作家之手。
对于《亮剑》出品人刘燕铭来说,这部电视剧是他飞机上“四年前捡来的”。当时他在飞往洛杉矶的途中,偶然读到了都梁的原著,就被李云龙这个人物打动,下了飞机后,他立刻给北京打电话,希望尽快与作者联系,但给他的消息是都梁的小说改编权早已卖给了广东电视台,但还没有开始实际操作。几经谈判,刘燕铭最终还是如愿购得了改编权。机会有了,如何让《亮剑》出鞘却又煞费苦心。“剑”一磨就是三年,去年11月《亮剑》终于在隆冬的山西开机。首先让剧组找到感觉的是当地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拍摄艰苦的战争从体验艰苦环境开始,拍戏本身也像打一场硬仗。当地军队为了配合拍摄,派出了两个团的“兵力”,在缺乏太多磨合的情况下,《亮剑》终于跌跌撞撞出“鞘”了。
“其实电视剧远没有小说精彩,电视剧只拍到李云龙解放后授少将衔,小说后半部金门炮战、李龙云‘文革’不愿受辱自杀等等都没有拍。一些老将军看后都说,李云龙活脱就是谁谁谁,他们脑子里好像都有原型,这说明李云龙这样的人不是个例。在战争年代,这种有些江湖气的英雄很多。刘源中将看了也很感动,将它推荐给了很多同事,大家觉得剧中人物很真实。”刘燕铭觉得《亮剑》没有他理想中的完美,但观众和朋友还是给了《亮剑》极大的肯定,特别是军人的认可让他觉得欣慰。
《亮剑》:军事文学的突破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人都喜欢《亮剑》,而且说小说比电视剧还要精彩,你分析过它受欢迎的原因吗?
都梁(以下简称都):我敢说在内容上没有出现过《亮剑》这样的作品。《亮剑》内容的覆盖量大,它的人物故事,它表达的“亮剑精神”,也就是“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相搏的精神,与其他作品有本质区别,它绝不是只简单地布一个战场的景,造战斗胜利的样式剧。其次,它具有其他作品没有的宏观感,《亮剑》表现了整个华北战场,这跟以往只关注一个人物、一个个体的命运是不一样的。
以前军事题材的戏都是表现战争的情景,我这个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刻画将军的性格,而且这个主人公身上亦正亦邪的味道很特别。李云龙是一个铁血战士,也是一个将军,作战英勇,而且不拘一格,具有逆向思维,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很狡猾,这是一种农民式的狡猾,是一种没有受过军事、文化教育的人,对军事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他的不拘一格表现在他有时会耍一些赖,跟以往的正面人物不太一样。
至于电视剧为什么受欢迎,我认为拍好军事题材的关键是视角的独特。这是一部有历史感的、有史诗感的战争片,不张扬个人英雄主义。
对饰演主人公的李幼斌的表演我还是很满意的。好多人跟我说李云龙是一个比较帅而且酷的人,这肯定是误传了,我创作的人物从来不帅,还有点土,但是很狡猾,长相比较糙,这样的形象才是我心中的李云龙。
记:《亮剑》一出版就赢得非常高的评价,这本内容厚重的小说堪称是军事题材小说里的亮点,请详细谈谈这本书的创作思想和经过。
都:我了解《亮剑》中涉及的历史,又接触过不少当年的老将军、老干部,他们的叙述能使我捕捉到很多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宝贵,是书本上查不到的。
比如,我书中关于八路军和日军进行白刃战的描写,有人认为不真实,有夸张的成分,甚至认为是传奇式的演义,他们认为当年八路军战士的刺杀技能和体能都逊于日军,一个日军士兵能对付三个八路军士兵。这倒也对,当时的确是敌强我弱,但并不是完全如此。否则中国恐怕就真亡国了。事实上,日军连华北都无法全部占领,华北敌后战场上仅八路军就达几十万之众,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都在不同地区与日军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白刃战,双方的伤亡比基本接近。
譬如1940年9月2日,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决死一纵队38团于晋中卷峪沟、窑儿里、上葫芦把地区与日军3000余人展开激战,八路军两个主力团数千兵力全部展开,在两小时内对窑儿里主阵地连续发起13次攻击,双方大规模白刃战,将主阵地夺回,并将日军击退30余次,激战竟持续15小时。
一位我熟悉的老将军对我说,当时敌我兵力大致相等,双方数千人厮杀在一起,喊杀声、刺刀相交的铿锵声响彻山野。当日军溃退下去时,这位老将军(当时的营长)环视战场,那尸横遍野、鲜血飞溅的惨烈景象便永久地凝固在脑海中,时隔半个世纪却仍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据我多方考证,是役,日军遗尸三百余,我军伤亡大致相等。诸如此类的战例还有很多,如:八路军129师771团在山西七亘村的伏击战、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之战等等,都进行过规模不小的,惨烈的白刃战,我就不——列举了。总的来说,我在创作过程中很少使用夸张的手法,书中的历史事件大多有真实的出处,我愿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
记:看了您的《亮剑》,对小说里的两个人物印象深刻,一个是主角李云龙,这个悲剧般的英雄最后也不得不举枪自杀。李云龙,一个大老粗军人,如果他没有兵权最后得到这样的下场那就自然了,可书中却再三解释他在军队中的威望,而且从开始就一直塑造他成为一个敢干的人物,最后却自杀,实在让人意外。这种完全有别于他个性,放任自己的部队被“文革小组”接收,这有些说不通。您为什么会这么写?您自己怎么理解这个人物?是不是以悲剧结尾能给读者更大的震撼?
都:李云龙的自杀是性格总致,若是换个人,也许会忍受侮辱,活到平反那一天,但李云龙不会,他只能选择毁灭自己。当作者赋予主人公如此刚烈的性格时,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一点连作者也无法改变。您可能不大了解中国军队,说到“兵权”,别说一个军长,就是当时的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也别想调动哪怕是一个团的部队。
您提出的问题有些复杂,我若是从头讲起,恐怕得讲几天。事实上,文革中蒙冤受难的老将军还没有出现过拥兵反抗中央文革小组的事实。除了某位老将军表现过强硬的态度外,还没有过反抗的事实。当然,这些蒙冤的老将军、老干部之所以没有反抗,主要还是由于信念起了作用。
记:另外一个主人公赵刚,一位旧时代的大学生,投笔从戎。从抗日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最后不得不与妻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像赵刚这样站出来为“现行反革命份子”说话的人绝对死得很惨。赵刚的死是遗憾的,但只有自杀才能让这位儒将有尊严的死去,不然等待他的将是惨不忍睹的折磨。自杀成了他惟一选择。赵刚的自杀绝对不是懦弱的逃避,绝对是轰轰烈烈的壮烈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您一怎样理解赵刚这个军人?
都:赵刚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他当年参加革命时是抱着一腔热血和救国救民的抱负,和李云龙等人由于生活所迫参加革命是完全不同的。不过,赵刚的死和李云龙的死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为捍卫尊严而死,他们都是有血性的汉子。关于这方面,书中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仔细看看书就清楚了。
记:您描写了在特殊年代里两位老将军的境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自杀?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您的小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隐喻,你对我们这个民族经历的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
都:他们的死亡当然是文革这场浩劫造成的,但文革又是怎样造成的?我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是一时可以说清楚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国家政体必须要有自身纠错的功能,权力必须要有所制约。若是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人犯了错误,而全体人民都束手无策,没有任何制约手段,那将是整个民族的不幸。历史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记:很多人说《亮剑》模仿《历史的天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都:完全是胡说。《亮剑》这部小说是2000年1月就完成出版的,由于种种原因延期到现在才拍电视剧。后来,《历史的天空》先开拍了,就有媒体说我是在抄袭他们,我感到很冤枉。
应该说,《历史的天空》和《亮剑》都讲述了我军基层指挥员成长为高级将领的经历,都是很有力度的军事题材小说,但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抄袭关系。从出版时间来说,《亮剑》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历史的天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
记:电视剧为什么只拍了小说的一半内容?
都:可能在历史问题上有禁区。这次电视剧只截取原作的上半部内容拍摄了共24集,时间截至1955年解放军授衔,再现了李云龙从普通军人到共和国将军的历程。李龙云经历的‘文革’部分留到《亮剑》第二部完成,但目前计划还没有安排。
记:作为小说原作者和电视剧编剧,内容上有什么调整?
都:剧本可以说是我重新创作的,主要是对战斗场面、人物情感方面的丰富,比如我加入的最惨烈的一集是“大扫荡”,这个情节我影射了1941年日本军队与我军在江西境内的一次战斗。剧中李云龙指挥的一支骑兵连被日军包围,在只有五匹战马的情形下,以一当十与敌人角斗,战斗情景是相当惨烈的。
不当专业作家
记:看您的经历,您一直处在不断放弃的过程: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所所长、自由撰稿人,您为什么不断改变?最后选择文学创作吗?
都:《血色浪漫》(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和电视剧)中的钟跃民认为,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这也是我的观点,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不是出于我们的本意,我们没有选择的可能,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多么辉煌,结局也会和所有的人一样步入死亡,所以说生活中的过程很重要。我们经历过青春的燥动,中年的成熟,晚年的沉静。我们爱恋过,忧伤过,欢乐过,痛苦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过程。所不同的是,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来说,他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知道自己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认为,经过设计的生活会变得非常有趣,可以避免枯燥。我的生活也是这样,是经过了某种设计。至于为什么选择了文学创作,这大概是因为我的谋生手段很有限,就像旧时代的天桥说书艺人,拉洋车没体力,当老板又没资本,最后只好靠讲故事为生。
记: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和文学结缘的?是和朋友打的那个赌吗?
都:我和朋友们打得那个赌确有其事,很多媒体已经介绍过了,这的确是我和文学结缘的原因。
记:说实在的,您的作品一出手就具备专业作家的水准,甚至超过许多专业作家。您为什么不想当专业作家,为什么“陷下去之后才发现水太深了”?
都:不敢当。一部作品问世总有人夸有人骂,我必须要有挨骂的心理准备。至于夸奖,我只能说那是您看得起我,我自己就别太当真了。我认为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之分无非是你是否把全部时间用于写作上,你是否写不出书也有人养着,除此之外没什么区别,主要是看你有多少精力。达·芬奇算是什么“家”?谁说得上来?人家是一流的画家,又是机械工程师,又是建筑师,又是男高音歌唱家,据说还是个体育健将,连动手打架都是把好手。我相信,这位老兄若是写部小说也会是传世之作。关键是此人够聪明,还有过人的精力和创造力。我不大想当专业作家是出于比较庸俗的想法,或者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远远不够,因为当今的作家养活自己很困难,好不容易写本书,本想混点儿版税收入过日子,谁承想,书若写得不好没人理,要是写得好看点儿就更麻烦,几百家网站铺天盖地登出来,都说是得了都梁的独家授权,侵权必究。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这么理直气壮,把我都蒙住了,真以为自己做梦时说漏了嘴,把作品授权给这些网站。我当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问题是,既然网上能看谁还会买书呢?书卖不动我吃谁去?因此,若是当专业作家,我还得腾出点儿时间讨饭去。
记: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职业?
都:我对文学的态度是,小说未必要“文以载道”。一个普通人写了一篇小说,首先是他喜欢以写作为生的生活方式,就像一个厨师打算以炒菜为谋生手段一样,不过是谋生方式不同而导致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你在谋生的过程中又生出一些自认为是伟大的抱负,想去教化社会,当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有点儿吓人了,也很可笑。因为很多人一辈子也不看一本小说,精神世界像沙漠一样贫瘠,只对作用于感官的享受感兴趣,这也并没有妨碍他们度过愉快的一生。看来人们只要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准则,你愿意寻个什么样的活法完全是自己的事,用不着别人去教化,作家干吗要上赶着去当人家“灵魂的工程师”?你凭什么?因此,我不过是给我的读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故事,仅此而已。如果有些读者看了我的书,有了深刻的感悟或引起什么联想,那我恭喜您,这说明您的悟性很好,也许您本来就是个极有天份的人,根本不是出于我作品的教化。
记:你喜欢哪些作家?喜欢哪些作品?受到过哪些作家的影响?
都:杰克·伦敦、德莱塞、欧亨利、海明威、莱蒙托夫、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等,太多了,无法——列举。喜欢的作品就更多了,要是列出书单你们的版面会容纳不下。至于受到过哪些作家的影响,我真说不清楚,因为我以前没有写小说的打算,读书无非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想刻意去做某一件事。
记:您的的下一部小说据说是以上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的北京城为背景,讲述老北京的民俗故事。您对北京这个城市和北京人在这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什么看法?
都:是正在写一部小说,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不过现在又暂时扔下了,因为我得去挣些生活费,有了饭吃才能更好的写作,为人民服务也要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您说是不是?再一次拜托侵权的网站,能否给我这业余作家留碗饭吃?你们的点击率很重要,但我的肚子也同样重要。真的,拜托了!我对北京这个城市和北京人在这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好像没啥看法,大家都在挣钱过日子,我也一样,仅此而已。谁让我也是个俗人呢。■
Cop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