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2008,“十运会”比以往的全运会多承载了一项使命——为三年后的北京奥运热身。
热身是多方面的,“十运会”举办的各个层面的工作对于3年后的北京奥运都有一定的意义。而属于体育本身的意义无疑是最为重大的,不管“十运会”本身是否“愿意”,公众的目光都将锁定在它身上——“十运会”。
奥运会人才检测站
因为所处时间的特殊性,“十运会”必然成为2008北京奥运的人才检测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十运会”的总结大会上提到,本次全运会32个团夺金,37个团夺牌。从比赛情况来看,全运会格局由传统的“三强鼎立”演变为“多强对抗”的局面。目前,共有32个代表团获得金牌,37个代表团获得奖牌,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各代表团之间整体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地区、东西部之间竞技体育在协调、稳步发展。
其次,21次超世界纪录,7次平世界纪录。在本届全运会中,有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7人7次平6项世界纪录,5人6次创5项亚洲纪录,14人20次超5项亚洲纪录。我国优势项目,如跳水、体操、射击、女子举重、乒乓球等都比出了很高的竞技水平,在田径和游泳两个大项上缩小了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共有12个小项的成绩可以进入今年世界排名前三位。同时,在各个项目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冲劲的年轻选手,他们有希望成为冲击2008年奥运会奖牌的生力军。
比赛结果遭到质疑
作为北京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预演,10月12日~23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被当地政府、体育界、媒体包括普通百姓投以极高的关注。这个历届投资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历史意义深远的全国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运动会,江苏省竭尽全力的承办有目共睹,但一系列违背了体育精神的丑闻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19日,1500米跑在第一的邢慧娜因为几乎将刘青挤出了跑道,被取消成绩,金牌给了跑在第二的山西队员刘青。而比这个结果更具力震撼的是——在仲裁结果出来之前,刘青的教练跪下哭求仲裁:“求你了,给我们公平吧!”
姑且不论孰是孰非,单从“跪求”来看,体育公平是靠“跪求”才能得来的吗?如果体育更多地被人为操纵,那“公平、公正”的体育规则只不过只是一纸白字而已。在江苏南京的15天里,发生的问题几乎囊括了当今体育圈的一切丑态,黑哨、偏哨、斗殴、下跪、内定冠军、兴奋剂……
在交织着恩怨情仇、争议纠纷的全运会面前,人们不禁要问:“‘十运会’怎么了?”
观众:很失望!
写稿之前,记者通过MSN、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询问在线好友,是否在关注“十运会”?对“十运会”如何看?其中一位平时很热爱体育运动的同事马上回过一句话:“很失望,都是黑幕!”当然,这个调查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说并不具有代表性,但记者在新浪“十运会”的论坛中却看到很多网友发贴表达对“十运会”的失望之情。
“丑闻”、“黑幕”是论坛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看起来“十运会”好像是“赢了银子,输了人心”。据悉,此次“十运会”的广告赞助达到3.5亿元之多,而且,此次“十运会”与前面历届全运会相比,无论从规模还是受关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十运会”开幕之前,就有媒体发表文章,对此次全运会的特点做了很详尽的阐述。该文引用体育界有关人士的话,认为此次全运会的特点是:
一是首次以申办方式确定全运会举办地。第十届全运会是我国首次采用申办形式确定承办单位的全运会。
二是各方普遍关注。“十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举办的全运会,肩负着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打基础、作贡献的历史任务。
三是规模超过历届。“十运会”是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参赛人数接近奥运会。“十运会”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共46个代表团的9922名运动员报名参加决赛,创历届全运会参赛人数之最。
四是规格国内最高。全运会是国内最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将亲临“十运会”开幕式。
五是影响十分广泛。“十运会”邀请重要嘉宾280人。其中,国家体育总局邀请180人,由国际奥委会成员、友好国家代表团、港澳台观摩团三部分组成。
“十运会”吉祥物
六是竞赛项目增多。“十运会”项目设置与奥运会项目对接,比赛共设32个大项357个小项。这是自七运会后,项目设置最多的一届全运会。
七是比赛地点分散。“十运会”以南京为主赛区,承担全部比赛项目的48%。其他12个省辖市、9个县(市、区)和6所高校都承担了单项竞赛任务。
八是赛时跨度较长。在江苏省的决赛项目比赛从2005年6月22日开始,到10月23日结束,竞赛项目比赛的时间跨度整整4个月。
九是单项赛规出新。有19个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有12个项目在“十运会”上采用新规则。
十是竞争激烈。参加雅典奥运会的运动员,除个别退役外,均参加“十运会”的比赛。
从这十大特点中,人们不难看出“十运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十运会”是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预选赛。运动员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在奥运选拔赛中的命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全运会,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运动员一定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去争取胜利的机会,甚至不惜冒违反体育精神与纪律之“大不韪”。
体育竞技不能失去公平
全运会上游泳运动员罗雪娟说过一句话,“我身后的泳池是肮脏的”。可能大部分人不能全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体育迷们都知道,中国体坛有一个“全运会现象”:在四年一届的全运会赛场上,每一届都会有一大批平常人们闻所未闻的选手,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冒了出来,创造出一大批超全国记录,亚洲记录、甚至是世界记录的好成绩。当各个专项的教练纷纷击掌相庆,庆贺能够通过全运会选拔出一大拨好苗子为两年后的奥运会做后备人才的时候,这批运动员却在全运会后带着头上的光环集体消失,很多年轻的运动员突然宣布退役,并在各自省市的体委担任要职,从此平步青云。上述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国内体坛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运动员重视全运会的程度要远远高于重视奥运会的程度。因为全运会获得好成绩,就意味着个人人生的一个转折。尤其是此次全运会,被称为2008年奥运会的“预选赛”,其竞争激烈就可想而知了。
罗雪娟说游泳池的水是不干净的,现在的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冯云——也就是传说中的“刘翔的师妹”获得第三名后也放言“我是最干净的一个!”虽然她没说谁“不干净”,但这种欲言又止、意味深长的说法,不能不让全国人多想。
同时,“十运会”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证明,女子马拉松比赛冠军及北京马拉松公开赛女子冠军、火车头选手孙英杰在女子10000米比赛之后的药检呈阳性,并经核实确定属实。
孙福明“哭让”同门师妹的闹剧,终以闫思睿重赛获胜而收场。然而,全运会另一个中心话题就此产生:重赛,真的就还了一个公平吗?
全运会怎么了?怎么就有了这么多怪现象?包括全运特色的“双计分制”。在国际大赛上,如果你提出要两个国家分享冠军,只怕会被看成神经病。
已经有不少人对历届东道主狂掠金牌提出疑问。而从“十运会”来看,最早从几名摔跤裁判被终身禁哨开始,就没太平过。摔跤选手追打裁判,网球决赛出现骚乱,柔道教练咆哮赛场……就连看似一片风平浪静的体操场,也不乏暗流涌动:东道主小将吕博的全能金牌也受到些许质疑。
毕竟,在这样特殊的场合,风吹草动极易被放大。但糟糕的是,在这“疑似”之中虽非个个有“黑箱”,但总有被“操作”的时候。换言之,如果孙福明的金牌可以被分配,大众如何相信其他的金牌没有被分配?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与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与更高、更快、更高的奥运精神更是相去甚远!当我们把这些近乎羞耻的问题公诸世人的时候,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人家又会如何看待?
“十运会”层出不穷的丑闻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让体育竞赛中的潜规则逐渐公开化。潜规则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大家心知肚明。而现在,由于获取的利益不均,这层窗户纸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捅破。这或许是一件利好之事,但这个话题需要从长计议。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每个环节都能找出一些,上上下下都有压力。但从裁判到教练,再到领导,都必须明确:至少在赛场上,要义不容辞地为运动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全运会存在的底线,也是观众和媒体能容忍的底线。
尊重体育精神
由于本届全运会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最后一次大练兵,因为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也格外令人瞩目,引人思考。
体育是什么?是生命的动力,是美丽、快乐、勇气,是正义、和平、友谊和进步。体育是文化,是游戏,是娱乐。对于个人而言,它可以增进人体健康,陶冶性情,磨练意志,提高生活质量和素质修养;对于国家、民族而言,体育还是政治,可以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体育的政治功能,在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但近年来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国内体育(尤指竞技体育)泛政治化,集中表现为唯金牌论,不择手段摄取成绩,要政绩不要道德。在此倾向的支撑下,出现了一些违背体育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体育的形象,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运会是什么?是“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是中国的奥运会,是全国体育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巨大舞台,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重大举措。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虽然只是一场体育大赛,但却备受世界各国人们瞩目。为什么?因为奥运会所传递的和平、友谊、进步的原则,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勇于争先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在这一点上,全运会理应向奥运会学习,在注重运动成绩提高的同时,放大赛会本身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此,要特别彰显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和恪守公开、公正的职业道德,坚决反对锦标主义、金牌至上以及各种违反公平竞赛原则的现象。惟其如此,才能长久保有全运会这块金字招牌的耀眼光辉,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常闻体育界三种说法:合理利用规则、平衡各队利益、培养奥运选手,本身倒无不妥,可悲的是往往被用作推行“作假潜规则”的挡箭牌,正经已被念歪。持这些“歪理”,体坛作假者便不再以假为耻,反而要据“理”力争。
平衡各队利益,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提法,在国际体坛也不少见。在“照顾弱队、弱国,有利于项目普及”的名义下,金牌被“照顾”和“平衡”,大家见怪不怪,轮流充当“牺牲者”和“受益者”。赛场上裁判受到的指责最多,但“金牌平衡”的决策者并非他们。裁判时常只是代人受过而已。
不让强手、强省垄断金牌,扶持弱小省份、边远省份,是项目领导者的责任。但这种扶持是细水长流的政策、财力、人才的扶持,应该做在大赛前。到了比赛时,则应该不分东部西部、不管老将新手、不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视实力和发挥裁决,这是公平竞赛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到了比赛时才想起“扶持”、“照顾”,则必然会设法作假,动用裁判等手段“设计”名次,愚弄观众。
不让钟铃、孙福明拿金牌,坊间流传着一种“歪论”:她们年纪大了,金牌应该让给那些有实力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选手。
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民族盛事,我们当然要培养选手,多拿金牌。但拼搏北京奥运会不是中国体育的全部,更不能以“支持北京奥运会”之名,做违背体育精神之事。
钟玲和孙福明既然站在了决赛场上,她们就有权利选择战斗,选择胜利。这是她们的权利,是体育规则、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赋予她们的权利,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场上的具体体现,任何人没有任何权力、任何名义剥夺她们的权利。
全世界都有相通的体育伦理观,大家要看我们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多少金牌,但大家更看重的是获得金牌的方式和途径。对于那些沾有道德锈斑的金牌,我们一块也不能要。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违背了体育精神,让私欲、私念、私图将公心、公德、公义践踏在脚下,这种大规模的传染让私欲超出了可以掌控的范围,如果我们的优秀运动员被膨胀的私欲推至绝境,那就会万劫不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般,害人害己。”
绝不能丧失体育诚信
针对奥运冠军孙福明“哭”让金牌、“十运会”组委会10月14日决定重新比赛一事,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丧失竞赛名次,但绝不能丧失体育诚信,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
张鸿雁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次“哭让”金牌事件是群体性越轨行为,是一种群体失范,影响极其恶劣,而“十运会”是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比赛,备受世界关注,若不严惩,将危害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张鸿雁介绍,诚信社会的构建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在诚信基础亟待加强的社会转型期,诚信的丧失将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尤其是诚信契约关系的缺乏。在“十运会”的开幕式上,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进行了宣誓,可这种宣誓却如同一张白纸,缺乏约束力,第二天便出现了柔道运动员作弊现象。
为什么体育比赛中诚信机制难以构建?张鸿雁介绍,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经济原因。体育比赛中的利益主体不一样,能否得金牌直接关系到一个运动员的经济收入,甚至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二是整个体育赛事制度安排有问题。各省、市、区体育成就和国家的体育成就有冲突,他们的比赛代表的仅仅是各参赛单位的利益,这和国家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初衷相违背;三是体育文化政治化。各省、市、区将体育排名当成衡量政绩的标准,为了达到排名靠前的目的,省、市、县层层下达夺牌任务,签责任状,这与大型体育比赛提倡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完全背离,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腐蚀;四是缺乏对从事体育者的素质教育。将职业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分离,相当多的人包括管理者,仅仅是将体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为之奋斗的事业,缺乏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张鸿雁认为,要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实现体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弘扬诚信的同时,必须制订相关政策,完善监督机制。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全运会虽然“假”相不断,但打假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据悉,大会为了山西队申诉邢慧娜犯规事件专门成立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仲裁委员会。作为委员会主任的一名仲裁宣布:“接到山西队的申诉之后,我们仔细看了录像,经过研究,认定邢慧娜违反了田径规则第163条第二款,取消其金牌。”田径比赛规则第163条第二款规定,在分道跑的比赛中,运动员自始至终应在自己的分道内完成比赛,若跑出分道就要看,一是否影响他人比赛;二是否从中获利,只要没满足以上两点,就不应取消比赛资格,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郭建军在此次全运会的总结大会上说:“在这次全运会上,一些项目出现了不领奖、无故弃权、不进行真实比赛、干扰赛场秩序、故意犯规、服用违禁药物和逃避兴奋剂检查等违反体育道德,背离全运会宗旨的行为。这些问题反映出某些参赛单位在追求比赛成绩的同时,放松了对运动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对体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不管什么样的竞赛制度,不管什么样的计分办法,其根本宗旨都是弘扬体育精神,提高竞技水平,培养新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
Copy Reference